第03:括苍周刊·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空的鸿雁
  □禾  睦

  鸿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作为书信或信使的代称,苏武牧羊,鸿雁传书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经典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原型意象十分丰富,如宋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古往今来,人们看见鸿雁就想到信。像唐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五代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当然,信的其他称呼还很多: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尺素、雁足、雁帛、雁书、鸿雁、鸾笺、八行书、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手书、手札、短简、短书、小书等,近代才简称为信。另外,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青鸟”也是沟通彼此的信使。如清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之四:“但烦青鸟常通讯,贪住蓬莱忘忆家。”

  写信原本是很普通、很大众的事。以前每个家庭几乎都有写信、收信、读信的内容。信随着信使慢慢地来,慢慢地去,信人、信使的生活也过得慢悠悠的、有滋有味。上世纪90年代前,我与师友们的联络基本上都靠那小小的邮票。老街上还有替人写信的职业代书者。但写信也是很慎重、很严肃的事。顾名思义,信乃一人一家之言,一方面必须真情实意,另一方面授信者与收(读)信者必须高度信任。所以,写信者多怀着对纸笔的敬畏、对情义的敬畏,掏心掏肺、战战兢兢地诉说。于是,信从文字载体形式引申为道德标志:诚信、信念、信任、信仰、信用、信托、自信等,成为社会精神大厦的支柱之一。

  书信,我现在偶尔还能收到些,但绝大部分是公函形式,且私信也多文字寥寥,改由机器吐出内容了,一笔一划亲手写满一页以上的已经很稀罕、很潮、很珍贵的了。信使则多披上新马甲,化身为“某某快递”,追求的是速度。打个比方,书信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年代是杜甫《春望 》中的“家书抵万金”;那么,在无影又无踪的网络空间,“蓬山此去无多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境况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们的感情交流,还是不满足于真假难辨的信息流,还是会隔三差五“仰首望飞鸿”,盼望实实在在的“青鸟殷勤为探看”。鸿雁传书当然身价飞涨,成了奢侈品,一字要值万金了。手机虽然取代了书信,信息瞬间就到,形象立等可见,可谓“一念起,天涯咫尺”。但人们的心情还是很难立刻平静下来,生活的滋味也很难细细品味,乡愁有时反而更加浓烈。至于现代信息所含的诚信、信托,信心,往往也只有天晓得了。

  “见字如晤”是古人写信的常用开头语。流行于明代以后,一般见于平辈之间的书信交流。20世纪后的书信中逐渐被弃用。当下,已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但社交活动仍然追求着见字如见其人、见字如见其面、见字如闻其声的愉悦。“见字如晤”的词语一如既往地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和温馨。

  2016年年底,黑龙江卫视易一字而把它开发成一档冠名《见字如面》的系列节目。尽管“晤”与“面”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咬文嚼字”者有所非议,但这个国内首次由明星读信的文化类综艺大观,由于重温了过去时光里那些真实的中国人故事,还是掀起了举国上下的收视热潮,迅速捕获了上亿个“面粉”。 第一季就以“零差评”冲出电视收视率的围城,获得豆瓣9.0分评价。《见字如面》据说是受到2013年英国的《letters live》节目启发,但我仍然认为它是适合国情的借鉴和创新。能拨动国人怀旧的心弦,激活国人沉淀的情思,挖掘了中华民族珍藏的历史,是可贵而成功的。

  曾几时,人类在消逝了的时空,用信留下了历史,留下了写信者的情感和精神。毫不夸张地说,书信是一本记录人生的大书。这部大书中手写的痕迹真正是让人见字如晤。在竹简、铜铁、绢纸的字里行间,那些云淡风轻的历史回声,穿越千百年、几十年、几年的时空,无论是诉说、诫勉,还是矫情、任性,无一不惊心动魄、力拔千钧,至今仍然感动、感奋着后人。读信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精神的享受,不论过去还是今天,都不可阻挡地令人唏嘘、扼腕、感叹不已。

  《见字如面》的形式其实也是朗读。第一季近百封的古今信件,从中国第一封家书,到如今还在我们身边调侃着的名人情书,其译文的信达雅、朗读的精准趣、内容的真善美,都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叹为观止。另外,由小鲜肉和老戏骨分别扮演的读信者,那种身处其境、宛如其人、正儿八经地演绎;和男女嘉宾、拆信学者引经据典的背景介绍,透彻明了的内容解说,更让我的知识充实了许多,经历丰富了许多,情感饱满了许多,内心清净了许多。尤其值得点赞的是,尽管《见字如面》的读信是在演播厅进行,但呈现出来的舞台艺术却是化繁为简,不夸张造势,不特别渲染氛围、不刻意消费名人。而是让所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书信本身上,屏息凝视、虔诚地向远去的信人致敬;感受感动、自觉地与眼前的信使共鸣。

  时光隧道到了2017年9月,《见字如面》第二季如约而至,继续保持走心演绎和逆天台词,放弃神剪辑、真人秀、戏精包场,以现代传播手段努力再现写信者当时的内心,纯美依然,再度收获一致点赞,以口碑和流量荣获豆瓣9.7高分。

  经过一年多的社会反馈和实践检验,观众与同行对读信节目已不仅仅是好评同感,而且有了一致行动。2018年3月9日,央视隆重推出《信中国》栏目。相对来说,《信中国》与《见字如面》比较,除了读信、解信动作一样,还体现了四个“超”。一是品质超纯。第一期节目是清一色的红色家书,是从2000多封信件中选取的50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信。写信者有党的领导人、也有普通党员。英雄伟人的符号化为见字如晤的鲜活人性,真挚的情感中突出着信仰和梦想。如朱德于1937年向发小借钱赡养母亲:“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80,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二是品位超高。信的内容包括忠心、孝心、信心,爱情、友情、亲情,爱你、爱家、爱国,梦想、信仰、信念。如周恩来写给邓颖超“望你珍重,吻你万千次。”邓颖超回复:“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黄继光于1952年4月在战斗中写给母亲的信:“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三是阵容超常。信使由60多位名人担任。从业近30年的大牌资深央视人朱军以发现者、主持人、制作者三合一身份闪亮登场,唐国强、黄渤、刘涛、杨洋等倾心演绎。四是影响超大。中国最重要的电视窗口身份;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定位;8个月策划、4个月录制的经过;记录历史、复活记忆、留下故事、传递情感、坚定信仰、树立红色标杆的使命;聚光灯闪现出历史的星光,泛黄的信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数亿观众受到很大触动、反思和振奋。

  为了谁?给什么?怎么给?这是文艺和媒体工作者创作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首要问题。从《见字如面》到《信中国》,这一类文化+综艺+情感的传媒大片,视觉+听觉+感觉的精神大餐,可以说已比较精准地给出了答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历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文化然,书信亦然。对此,正如《信中国》主题曲所唱道的“纸已泛黄,墨仍飘香。字还温暖,声在耳旁。谁的时光,谁在吟唱,一字千斤,逆风飞扬。”我们需要自信,也必须自信。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与我有同感呢?

  信中国,中国信。当下,穿越时空的鸿雁正在继续着与时代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信使、信人、听众的灵魂对话,不断给人发现、感动、激励、震撼、振奋的喜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括苍周刊·人文
   第04版:括苍周刊·休闲
传承历史 方寸“泉”中看乾坤
穿越时空的鸿雁
今日临海括苍周刊·人文03穿越时空的鸿雁 2020-03-27 2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