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习近平在浙江(十五)
~~~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升级纪事
~~~
~~~——市林场精神系列报道之忠诚敬业
~~~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为祖国守青山
——市林场精神系列报道之忠诚敬业

  □本报记者  金晓欣

  从白水洋镇的大雷山起,沿着山脉蜿蜒向前,直到涌泉镇的九支山终止。这里,就是市林场的5.7万亩“责任田”。放眼望去,人工森林郁郁葱葱,延绵不绝。绿色,为临海发展的春天,渲染了最明媚的底色。而早在64年前,这里却是岩石裸露,无人问津的成片荒山。从荒山走向国家级森林公园,背后是3代林场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忠诚接力。

  我为国家拓荒山

  1956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7年,市林场应声成立。随后,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走出家门,走进林场,投身浩浩荡荡的“绿色大潮”中。

  来自杭州的知青倪里奋就是其中一员。1963年,年仅18岁的他和7名同学一起坐上了去往台州的客车,在9个小时的颠簸中,他们终于到达了位于涌泉镇内的市林场九支山分场。穿过羊肠小道,爬过泥泞山路,在夜色中看到了分场的茅草房。

  “刚到林场的头一年,我们都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但是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再难再苦,都要克服。”今年76岁的倪里奋是市林场迎来的第一批知青。说起曾经的大山生活,许多场景他依然历历在目。当时的九支山、大雷山等地都是老百姓不要的“帽子山”。在土壤贫瘠的山顶开荒育林没有捷径,老党员、老职工冲锋在前,大家依靠着“死一棵、补一棵”的土办法,日复一日地为荒山穿绿衣。除了面临着恶劣的立地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是横在林场人面前的“大山”,但这并未吓退林场里的年轻人们。没米没菜,他们用酱油烧汤也算是一餐;遇到毒蛇野兽,在老前辈的经验指导下,知青们从起初的害怕慢慢变成了见怪不怪;冬天简陋的护林房漏风飘雪,大家就穿着衣服睡觉,在厚厚的被子上再压上一大摞书,防止温度流失;一到周末,许多知青忍不住想家,他们总是偷偷躲起来哭一场,然后一抹眼泪,转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营林生产。艰难岁月里,支撑他们砥砺前行的信念很简单:为荒山绿化出一份力。坚持就有回报,第一年就传来了喜人的消息:市林场培育的树苗,达到了35厘米以上。

  “当时我们不仅要植绿,还要守绿。”在初代护林员黄柏林的记忆里,开荒是与自然做斗争,而守山则是与人做斗争。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棵山树抵得上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为此,护林员们白天在山上开荒造林,晚上还得在山腰的卡点上防止山下村民上山偷伐。一个晚上追着偷伐者跑完一整座山,时常遭到村民的围攻与排挤,因为家里有一个护林员,全家在村里处境艰难……这些都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林场里有这样一句话:‘守山人,断六亲’。”隔着时光,从黄柏林云淡风轻的讲述中,我们依然能清晰感受到坚守的不易。

  像倪里奋、黄柏林这样在林业艰难的历史上咬牙硬挺过来的“初代护林员”,市林场里还有许多。冯济杰、陶岳良、蔡修楼、罗碧云……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些名字普通又陌生。然而,恰恰是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他们心中牢记着“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埋头苦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为荒山焕绿撕开攻坚的第一个口子。

  ——1958年春,林场人先后在前垮、后龙、黄泥岭林区营造用材林3246.5亩,栽植马尾松、黑松、柳杉等树种,成活率达92.5%,

  ——1964年,市林场全面完成九支山分场荒山造林工作,面积达1.4万亩。

  ——1974年,市林场引进了一批高山树种进行小规模试种。最后发现其中的冷杉、花柏、扁柏对于括苍山的小气候最为适应,于是从1985年开始大规模种植。

  ——1983年,市林场扩建荒山造林结束,累计造林48356亩。其中,用材林45651亩,占94.4%;特用林296亩,占0.61%;经济林1871亩,占3.8%。

  ……

  不断增长的数字奏响了一首首忠诚坚守的绿色凯歌。老林场人用青春绘就生态蓝图,用汗水浇灌发展根基。

  林场就是我的家

  伟大事业,少不了一代接着一代干。在知青之后,“林二代”们逐渐活跃在山林之间。他们接过父母手中开荒的锄头,沿着前人踩下的脚印,以林为家,再一次书写忠诚新篇。

  “林场就是我的家。”今年52岁的蔡慧红是一名“林二代”,她的一生几乎都在林场度过。因为父母是护林员的缘故,各个分场的护林房里都留下她成长的印记。高中毕业那年,18岁的她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到了杭州老家,准备在城里找份工作。因为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到一个月,蔡慧红又背起行囊回到了临海,并顺利通过林场的职工考试,从此和树木一起在大山扎根。蔡慧红说,从最早的九支山望头林区到后来的大岙分场,市林场的4个分场她都待过。当时除了日常的营林生产外,她还兼任分场的出纳。一个月里有半个月在忙着核算职工工资,从这座山翻到那座山,将工资送到护林员们的手中。在分场的20年里,她不知走坏了多少双鞋,回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最长的一次还是因为孕期不得不下山待产。记者曾问过蔡慧红,为什么这么执着地留在这里?她说:“这片林子,是我从小看到大的。父母把它们交到了我手里,我就得守好它们。”

  2003年,市林场处于最困难的阶段,职工月平均工资不到千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无奈之下,部分职工选择了下山。而与蔡慧红同一批入职的“林二代”们始终岿然不动,耐着清贫,与绿水青山为邻。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九支山分场,一只陈旧的竹篓和一根斑驳的扁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由于长时间的使用,竹篓和扁担的边缘早已被磨得光滑。分场老职工项秀福笑着向记者解释道,这两样东西可是他的“传家宝”。林场建立之初,不通路、山上没粮,他的父亲就是用这根扁担、这只竹篓将粮食一点点地背到了分场的土灶前。后来,父亲退休,他接过护林棒,也接过了扁担和竹篓。一头装着粮食,一头挑着1岁多的女儿,沿着父亲走过的足迹,对着这片林海,一守就是半生。

  一山葱郁,两代传承。如果把这种力量具象化,我想,那就是林场里一张张朴实的面庞:让林场步步壮大的场长屈卫明,坚守深山20年的黄桂莲、黄桂仙、黄桂花三姐妹,用青春为九支山染绿的李敬顺、李敬祝两兄弟……19名“林二代”,汇聚在一起就是满天星光,照亮了大山里的又一个时代记忆。

  2014年,市林场完成国有林场改革,生态公益林性质得以确认。“十三五”期间,通过珍贵树种培育和储备林建设,天然林生态修复和公益林生态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2020年初,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成立。一张张绿色成绩单上,有力地附注着忠诚守业的林场精神。

  “林场就是我的家,守住林场就是守住家。”这是采访过程中,“林二代”们反复提起的一句话。

  一面党旗站青山

  每年清明前后,是林场森林防火压力最重的时候。这么多年来,林场人总是心照不宣地将扫墓祭祖的日子提前或者延后。

  “爸,我来看你了。” 3月过半,九支山分场副场长杨淑宝就早早地提着鲜花来到了父亲的坟前祭扫。按照杜桥、前所一带的习俗,上坟只能在清明节的当天。但是自从来到了林场,杨淑宝就再也没有在清明当日来看过父亲。想到这里,他的心头不禁又泛起了一阵愧疚。

  杨淑宝是市林场里的第三代护林员,也是市林场党支部里的骨干力量。造林千日功,火烧一日空。林场人是不过清明节的。每年清明节前后的半个月里,他都要带领着分场同事们筑牢森林消防防线。清明当日,是祭扫人员最多的时候。光是山口的卡点检查与林区的巡逻,忙起来他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回家祭扫了。他告诉记者,经过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努力,目前市林场经营总面积达5.7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78万亩,森林蓄积量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3.5%。伟大事业,不能在他们这一辈人手里出了错。如何将青山守住,就是时代交给他们的新任务。

  在市林场的43名在编员工中,像杨淑宝这样的“红色护林员”一共有20名,超过总职工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在各个分场以及所有重要岗位上,成为了新时代护绿队伍里走在前列的“红色身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护林员们向党旗靠拢。

  今年23岁的金伟军,市林场里年纪最小的护林员。就在不久前,他向市林场党支部提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我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团队,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温暖。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党员,将这股温暖、坚定的红色精神传递下去。”让金伟军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在防火线上的那个瞬间。自从他来到了大岙分场,每次巡山、造林,老党员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走在前面,手把手将护林的本事教给他这个“小年轻”。其中,清理防火线是最繁琐和耗费体力的一项工作。10来米宽的防火线沿着山脊蜿蜒向前,裸露嶙峋的岩石就是前行的道路。由于不熟悉地形,金伟军几次险些踩空,每每这时,老党员们总是及时将他拉住,笑着给他讲从前他们开辟防火线的故事。看着紧握的双手,听着艰苦创业的故事,金伟军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自己也要像老党员们一样,在守山护林的道路上勇往无前地走下去。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句承诺就是一生守护。开启林场绿色奇迹的密码,唯有忠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
   第03版:巾子山
   第04版:要闻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发挥人大的作用”
王丹督查渔船安全管理工作
创新致远 笃行不倦
东塍镇 “党史夜校”开讲了
我为祖国守青山
报头
今日临海一版要闻01我为祖国守青山 2021-04-08 2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