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括苍周刊·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吕富:金漆为笔 匠心绘初心
杨吕富正在对未完成的金漆画完善细节。
金漆画果盘:《红妆新传》
金漆画插屏:《同灯纺读》
杨吕富向记者介绍他收集购买回来准备研究再加工的旧时木箱雕花板。
金漆画作品:《红船颂》

  □本报记者  李萍娟文并摄

  生动有趣的花鸟,细腻传神的人物,远看金碧辉煌,近看纤毫毕现,这就是流传近千年的“金漆画”。“金漆画”在台州俗称“描金画”,主要附丽于“红妆”朱漆器上。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社会的发展,这项民间传统技艺日渐式微,从“技艺”慢慢变成了“记忆”。

  不过在杜桥镇的一个小山村,80岁的手工艺人杨吕富却坚持初心,继续传承着金漆画绘制,顽强地扎根在小镇一隅,为自己的手艺守卫着一席安身之地。

  传承: 

  一颗匠心坚守64年

  在桃渚的城里村,穿过几条古巷,沿着斑驳的矮墙,记者找到了杨吕富在桃渚城里村的一处画坊。

  一张长桌、一把藤椅、数十种金漆颜料和笔刷工具,构成了杨吕富工作室的一景。记者到时,杨吕富正在案前用铁笔在一幅未完成的金漆画果盘作品上小心勾勒绘制。

  “金漆画中的金即黄金装饰工艺;漆,指的是漆器和漆艺;画,指工艺绘画,别于油画和水彩,与国画中的人文画也有所不同。” 采访还未开始,杨吕富就便开始向记者介绍金漆画,眼神里饱含兴奋。

  原来,金漆画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初时比较简单,只是在黑漆上勾金。到了明朝,漆画工艺已经成熟。清朝时,金漆画与金漆木雕开始广泛应用到寺庙、祠堂、私人府邸等建筑及家具、拜神日用品的装饰中。

  谈及如何与金漆艺术结缘,杨吕富回忆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课余时间都忙着自学绘画,多是临摹连环画里的人物。”因为对绘画的热爱,杨吕富初一仅读完一学期就辍学在家全身心投入学习绘画和木刻。

  16岁那年,当地有两位漆匠,因工程量多,缺乏帮手,知道杨吕富擅长绘画,就请他帮忙用铁笔描线。这对于杨吕富来说,确是一项新的挑战。虽然花鸟人物造型跟自己学的差不多,但工具不一样,所勾勒出来的人物线条却断断续续,甚不流畅。

  天生对艺术十分执着的杨吕富,就是不愿服输,在两位师傅的指点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描线技艺。两个漆匠看出这个孩子工艺根基足,为人厚道,就继续留他在身边帮忙。

  想起学艺的过程,杨吕富深有感触。他说,漆画使用的是大漆,对人的皮肤损害较大。大漆的过敏让他吃尽了苦头,手上常常都是水泡。但因为被金漆画的古朴典雅所吸引,他还是拜两位漆匠为师,跟着他们到农村、山区漆画仿古婚嫁家具。

  在一次次的实践学习中,杨吕富熟练掌握了绘画、髹漆、贴金等多种技艺,终于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26岁时,杨吕富到临海市漆金木雕厂从事木雕工艺设计工作,继续钻研金漆画的技法。28岁时,他又前往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进修四个月,这期间,他勤学苦练,更加熟悉漆画制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漆画技艺。

  此后30多年来,杨吕富承揽房屋古今风格装饰设计、髹漆仿古家具及寺庙墙体彩绘,这时候他手笔的漆画,古朴华丽,饱满、匀称、疏密有序,富有艺术感染力,显示了艺人扎实的艺术功底。杭州抱朴道院、嵊山天后宫、德清觉海寺、河南少林寺及杜桥庆国寺凉亭、稻桶寺等多处寺庙都留下了他彩绘手笔的艺迹。

  时光不尽,匠心不灭。在一描一绘间,杨吕富觉得自己以前的经历为现在的手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表示,技艺的提升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一个“悟”字道尽了匠人的精髓。

  金漆画: 

  沉淀在时光里的传统艺术

  “金漆画创作对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凭手工技艺。”在工作室里,杨吕富向记者介绍了金漆画的创作过程,“金漆画的创作工序复杂且耗时,上漆、水磨、再上漆、反复磨光和退光、描绘、贴金箔等等,光是打磨、上漆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更别提之前的设计和之后的绘画了。”在他看来,工序虽然重复乏味,却正因为此才能让漆画的底子透出更好的光泽,让作品达到最佳效果。“创作中的打磨很重要,有些漆画泛的光很虚,很浮躁。打磨得好,光就会很实,才会好看、有深度。”深谈起自己的“看家本领”,杨吕富便止不住话头。

  一辈子和油漆打交道,但让杨吕富真正潜心创作金漆画,却是在退休以后。

  “这是2011年时创作的一个金漆画插屏,别看这插屏不大,但花了足足四个月时间完成的。”交谈间,杨吕富拿出一件他多次获奖的作品端放到记者面前。只见这件作品中,竹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照着房间,母亲坐竹椅上纺纱,头戴虎头帽、项戴银圈的孩子捧着书本走向竹桌。

  “这幅《同灯纺读》是我退休后的创作的第一幅金漆画作品。” 杨吕富用“汗流浃背”“废寝忘食”概括形容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从构思、绘制草图、搬上漆板,再一笔一划地勾勒、晕染,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说。

  踏踏实实做手艺,让作品拥有生命和灵魂的印记。在杨吕富看来,古朴典雅的金漆画不只是单纯一涂一画就可完成,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让作品在赋予的时代背景之下多一点内在韵味。正如另外一幅名为《牧童睡去风翻书》的“金漆画台屏”,画作里,牧童别于在牛背上看书的传统形式,而是树荫下,小牧童捧书睡去,一阵风吹来,风代替孩子翻阅书籍的有趣场景,连那只从大树后面探出半个身子的老牛都带着生动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记者发现,杨吕富的金漆画主题多重在出新,涵盖内容广泛,除了描写古时农家生活方面,还有山水风景、龙虎狮象、花鸟虫鱼等神瑞兽类,不一而足。杨吕富介绍,从形式上说,金漆画与木雕、传统建筑艺术、家具装饰都有密切结合。由于雕饰实用上的结合,使它具有更广泛的功能和多样的形制。但是从内容上说,金漆画的题材内容很丰富,有人物、花卉、动物等多种多样的图案。尤其是人物题材,几乎所有民间工艺适用的人物题材,金漆画都能用上。

  守艺:

  在寂寞中追求完美

  “手艺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完美,只有不断突破,我愿为之尽心尽力。”杨吕富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漆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他的多幅金漆画斩获文国内、省内大奖。精湛的技艺还让他成为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员,并被认定为台州市第五届非物质遗产“临海金漆画”传承人,还被评为台州市优秀工艺美术家。

  从民间漆匠,成长为如今省市行业内公认的工艺美术大师。回顾往昔匠人生涯,杨吕富经常把“热爱”一词挂在的嘴边。他说:“我热爱这门老手艺,它跟了我大半辈子,早就成了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只是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命力还在于传承。”

  杨吕富坦言,多年前他就发现,随着现代文明的变迁、现代化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民间传统工艺逐渐被忽略。

  从“手艺”到“守艺”。为了弘扬金漆艺术,杨吕富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通过展览等渠道宣传传统艺术,寻觅传统艺术“接棒者”。他一直认为,民间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作为老一代工匠,传承重担责无旁贷。他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加入到传承金漆画的行列中,让金漆画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括苍周刊·人文
   第04版:括苍周刊·视觉
渔民老话蛮实在
杨吕富:金漆为笔 匠心绘初心
今日临海括苍周刊·人文03杨吕富:金漆为笔 匠心绘初心 2021-11-26 2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