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括苍周刊·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枧桥“鼓”韵
枧桥鼓非遗展示馆一角
小朋友们体验打鼓,乐在其中。
打钉
刨板
上漆
蒙好鼓面,将牛皮拉紧。
打包,准备发往外地。
将做好的鼓搬到仓库存放。
小朋友们了解枧桥鼓制作技艺,感知非遗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蒋超颖摄并文

  日前,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全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位于邵家渡街道枧桥董村的枧桥鼓非遗展示馆榜上有名。

  走进展馆,“鼓”香“鼓”韵扑面而来。约200平方米的展厅内,布满了各种鼓的元素:墙上图文并茂,展示了鼓的起源、文化以及制作工艺、流程等相关内容;展柜里整齐陈列着锯子、木刨、棒槌、墨斗等各式各样的制鼓工具;体验区,不少参观者正兴致勃勃地体验打鼓。

  邵家渡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邵家渡制鼓业至今有近1000年历史。国内不少著名的寺庙、鼓楼等场所都有邵家渡的大鼓。枧桥董村是邵家渡的制鼓中心,曾经一段时间,该村有近90%的村民都专业从事制鼓行业。经过历代制鼓传人的研究和探索,制鼓工艺和手法都在不断改进。2007年,“枧桥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49岁的谢哲长是枧桥鼓非遗展示馆鼓的提供者。他七八岁就开始跟着父辈修鼓、做鼓,这些年经手过的鼓的种类不下10种,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大鼓、平面鼓、乐鼓、手鼓、腰鼓……大的直径3米多,小的直径10多厘米。”谢哲长说,要想做出来的鼓品质优、音色佳,从牛皮挑选到最后成品,中间的十多道工序,一道都不能疏忽。“鼓匠是木匠、皮匠、篾匠三者的集合,做鼓一定要有耐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静下心来做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濒临失传。但每当‘咚咚咚’铿锵有力的鼓声响起,我就觉得我在做非常有意义的事,也会很有成就感。”

  一直以来,邵家渡街道十分重视鼓文化和制鼓技艺的传承,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基地,组织制鼓手艺人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升制鼓技艺;成立了鼓文化薪传研习社,组织青少年、儿童深入学习了解鼓文化和鼓历史;组建多支综合鼓队、腰鼓队,经常性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自枧桥鼓非遗展示馆建成开放后,我们每天都要接待好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邵家渡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向更多人展示枧桥鼓及其制作技艺,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括苍周刊·人文
   第04版:括苍周刊·视觉
枧桥“鼓”韵
今日临海括苍周刊·视觉04枧桥“鼓”韵 2022-09-23 2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