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有这样一支驻村医生团队:他们上高山、进海岛、走乡村,上门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卫生宣传等服务,无论寒暑晨昏,无论风霜雨雪。他们的辛勤与无私奉献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尊敬,被誉为当代“赤脚医生”,也被称为农民的“家庭医生”。
我市卫生系统于2006年开始实施“医生驻村”制度,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医护人员作为“驻村医生”,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的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目前,全市有900多名“驻村医生”。
从今年3月开始,记者先后20多次跟随汛桥卫生院的“驻村医生”进村入户,希望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和跟踪拍摄,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市“驻村医生”的工作情况和酸甜苦辣。
汛桥卫生院“驻村医生”程正武说,第一次下村时,他连续敲门进入几户村民家,准备为他们体检,都遭到拒绝。有些村民还轻声说:“可能是骗子,不能相信他。”几次碰壁后,他来到一位老人家,苦口婆心解释后,老人才将信将疑地让他量了血压。检查完后,老人问要多少钱。他说,不要钱,是免费服务。老人说,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你们一定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先让我们尝甜头。“走在回卫生院的路上,想起村民的不理解,真想大哭一场。”
程正武的遭遇,该院的“驻村医生”几乎人人碰到。经过多次进村的贴心服务,才逐渐消除了农民的不信任。
汛桥卫生院为每位“驻村医生”都确定了“下村日”,平均每人每月都有三天时间下村服务,此外,卫生院每年组织全体“驻村医生”在每个村开展一次大型“医疗集市”活动。汛桥镇党委、政府还将“驻村医生”纳入网格化管理服务团队之中。
这些年来,遇到“下村日”,“驻村医生”总会6点不到就起床,早早赶到所驻村忙碌。除了对村民进行常规体检,他们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给予了更多的关怀,细心叮嘱他们的家人合理照料。长石大岙的一位患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关节严重畸形,生活无法自理,卧床十余年,“驻村医生”陈晓霞每次去,都要为她翻身、按摩。2009年,蒋山村一位患有慢性病的妇女产下一名男婴,2个月后因喂养护理不当,孩子窒息死亡,接着,家里又遭受火灾,她的丈夫一蹶不振,陈晓霞常常上门安慰他们夫妻俩;2011年6月,得知这位妇女第二胎即将生产,陈晓霞立即帮助她的家人联系市妇幼保健院救护车,并及时赶到医院看望,看到她换洗的衣物也没带,陈晓霞赶忙回家拿来自己的衣物送给她。
为缓解困难患者的经济负担,汛桥卫生院积极向企业募集善款。今年,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同丰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分别向市慈善总会定向捐助10万元和5万元,作为汛桥慈善医疗救助卡的启动资金。目前,全镇100位困难五保户和大病患者获赠“存”有500元的慈善医疗救助卡,一年内,他们到汛桥中心卫生院看病,医疗统筹解决之外的医疗费用可以从慈善医疗救助卡内支出,直至500元钱用完。
汛桥卫生院院长应丽萍对记者说,实行“医生驻村”制度后,汛桥镇医疗卫生事业有了三个转变,即医护人员服务理念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卫生院服务模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群众健康观念由“治病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