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是农历“马年”(甲午年)的正月初一。马为六畜之首,借此机会,也来说它几句。
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剽悍强壮、风驰电闪、奔腾万里、英俊、忠实、勤劳、勇敢的象证。
据史料考证: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动物就是马,早在4000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先民就已开始驯养马匹,并获得史料的证实。蒙古大草原是世界上驯化马匹最早的地区。马匹适宜在比较寒冷干燥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和繁殖,而地处高原的内蒙古草原,有其天然的地理气候条件及丰美的水草,使得古老的“蒙古马种”,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中,得以驯化发展。
最早驯化马匹的民族——蒙古族,素有“马背骄子”、“马背民族”的称谓。他们不但是最早驯化马的民族,而且至今仍精于马术并十分崇爱马匹的民族。
马居六畜(马、牛、羊、鸡、猪、犬)之首,是因为无论在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或者说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一直到近代社会农业生产尚未普及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了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因而被农民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在冷兵器时代,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历史,它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的历史。
人对马的依赖,使人对马的喜好胜过一切动物,甚至有时超过人的本身。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为获取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发动一场不义之战。他派李广利将军率众远征大宛,所得的战利品仅是区区十几匹名贵的“汗血马”。此马毛色发红,出的汗在阳光下像是流血,传说它能日行千里,因此又被称为“天马”。
一些名马甚至与名将一样载入史册,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咐给亭长,此马因此而名扬千古。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使它在人类文化中留有许多印迹。至今,《新华字典》中收有“马”为偏旁部首的字89个;大型文字工具书《辞源》还收有“马”和以“马”为偏旁部首的字151个;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马”字为部首或偏旁的字有183个,在《康熙字典》中竟有458个之多。古人造字时,是非常严谨和非常讲究的,对各种体态、毛色的马区分极细,任何一种形态的马都有相应的方块字。比如骊是黑马,骐为青黑马,骓为黑白相间之马,骃为浅黑带白色之马,骠为黄色有白斑之马,骝为黑鬃黑尾的红马,驹为少壮之马等等。如此丰富多彩的与马有关的字,已足以说明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