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乡要修路了!小山村沸腾了!
连山乡是市里有名的贫困乡。乡里领导进城的任务是要钱。市里领导见了他们,避之唯恐不及。一条山路像田埂,九曲十八弯。邻里八乡流传一句话“有女不嫁连山郎”!
新一届政府决心要脱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开始了,挖土机、运石车、沥青浇筑……一条崭新的沥青路正朝小坑村延伸。勘测线路队进村了!只有刘老根闷闷地抽着烟。路看来八成要经过他的枇杷园。谁说不是呢?眼瞅着这枇杷就要成熟了!再说,辛辛苦苦种的,第一年长果子就遇上这事,谁不难过!
夜里,刘老根的媳妇胡叶出了个主意:“老头子,带点东西去郑支书家看看,这路线不是支书一句话的事吗?”“说啥呢?不从咱家地里过,就得从李老头和郑支书家地里过。”“那郑支书家的枇杷刚种下,每棵赔偿两百不亏还赚呢!”“那李老头呢,他家明娃子可是交通局的领导,管这事哩!”“有钱能使鬼推磨,县官不如现管!他儿子是领导,还会吃亏不成?”“你这女人……”说着,刘老根还是拎着一包东西出门去了。
次日,线路勘测好了,从李老头和郑支书家的枇杷园里过。刘老根的媳妇胡叶嘴都笑咧了!逢人便夸支书好,做事公正。
夜里,李老头家的灯久久不息。媳妇顾大菊说:“这路怎么从咱家地里过呢?这赔偿款不是说每棵两百的吗?咋这么多呢!还说是明娃子提议的哩。”“打电话给明娃子吧,让他赶明儿回来一趟。”
第三天,李明奉父命从城里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刚进村,就见他老爹李老头拉着一张脸,赶紧跟着往家走。刚进家门,李老头把一沓钱甩在他的面前。李明是一头雾水,一愣一愣地看了看他爹,又看了看他娘。他爹开口了:“明娃子,这修路的事,你可知道?”“知道,修路是好事,大伙盼了多少年了!” 他娘顾大菊数落道:“明娃子,可这路从咱枇杷园过!这事你办得不地道。咱家不缺这钱!你给送回去!”李明这下可为难了:“爹,娘,别的我都能听你们的,这事不行!”李老头一听,老脸涨得通红,扬起手就要打。“爹,您不能不讲理啊!这事我跟郑叔说了,这路要是经过刘家那地,他们家就亏大了。咱是领导,得带头不是?亏就亏点吧,您得支持咱,咱总不能见好处就上,不好的就丢给乡亲们啊!”李明争辩道。亏?可这不亏呀!咋回事呢?顾大菊越听越糊涂,上前劝阻道:“我说老头子,你真是的,驴脾气不改改,讲清楚再动手也不迟啊。”大家坐下来,一番解释,事情总算是明白了:原来是赔偿款多了,每棵多出一百五呢!怎么赔这么多,不亏还赚呢!叫人心里直犯嘀咕。
一棵三百五!这下子,刘老根的媳妇胡叶可不干了。回了家,关上门就开始埋怨:“早知道赔这么多,路线该从咱们家枇杷园里经过。难怪郑支书同意从他们家地里过呢?刚种下的苗,一棵三百五,他还真敢拿!李明还好意思说亏!什么好事都让当官的给占了!不行,说什么也得改过来。”说着,她拉起刘老头就往村办公楼赶。
李明一家也正到村办公楼。“郑叔,在吗?” “在!在!大侄子,你咋来了呢?快进来坐!”村支书郑直微笑着说,忙把人往屋里让。“大侄子,啥事啊,你不是在城里忙着吗?”“哦,郑叔,是这样的,那路经过我家枇杷地,你看这钱……”“大侄子,这已经不少了,这钱还是……你不是不知道,村里没钱……”郑直一脸为难地说。“叔,你误会了,我是想说这钱太多了,这赔偿是有规定的,没这么多。”村主任李扬一看:“不对啊,我们是按规定赔偿的,一棵两百!”这下子,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给弄糊涂了!只有村支书郑直憋红了脸:“不是,你家那枇杷今年刚长果,眼瞅着就快成熟了,怪可惜的!这几年,你爹你娘天天都伺候孩子一样伺候着这枇杷园,真不容易啊!我家那苗刚种下,每棵五十元就够了。所以……所以……”
“我说呢,咋会这么多,这是你家的赔偿款!”李明说着就把钱往郑直面前推。“大侄子,你收着吧。你看你在交通局,连辆像样的车也没有。你爹你娘呢种了枇杷,可现在又没了。哎!”郑直一边说着一边把钱推了回去。“叔,这使不得!咱们得按规矩办。再说,我呀,现在也用不着了,我申请调回咱连山乡工作!过几天就走马上任。等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我天天回家住!”李明说着又把钱塞回给了郑直。“好啊,好啊!路通了,天天回家!那这钱就给村里办个枇杷合作社吧!村民们的枇杷就不怕销不出去了!”郑直笑道。
这时,村主任李扬看到了刘老根,提出一包东西,交给他,在他耳边嘀咕:“老刘啊,这是村支书交到村党委的,说让你提回去你死活不让,又怕你多想。现在问题解决了,这就物归原主了。以后啊,有难处就说,村支部就是为乡亲们办事的嘛!”刘老根瞪了他媳妇一眼,他媳妇胡叶脸红了,呐呐地说:“村支书真好!党委真好!。”
(作者单位:临海市江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