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一天,车过巾山东路,我7岁小儿快乐地喊道:“树上挂满了红灯笼,我们要过新年喽!”我从来没有教过他关于春节的习俗和文化,但看到红灯笼,他自然想到“过新年”,可见,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如化雨之春风,早已潜入我们的心灵。在我儿子看来,这时的红灯笼,就是一个喜庆的符号,它跳跃着的是孩子对于过年的无限向往。相信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看到主街道挂满红灯笼的那一刻,内心升腾起的,是一种记忆中的温暖。
之前我呼吁“让春节轻装而来”,反对铺张浪费等春节怪现象,让春节回归春节的本色,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一切,相反,春节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在上期中,我们也谈到“年味”变淡的现状,究其深层原因,是春节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精神需求之间已经出现一个断层。在这种情况下,是心灰意冷任其渐行渐远?还是做点什么挽救我们记忆中那汤汁浓郁、色香俱全的春节?既然现在的春节,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早已经从物质层面转化为精神层面的存在了,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它成为一种记忆中的绝唱,否则,当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我们拿什么让他们继续对春节的感情?我们拿什么为他们解读“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如果抽离了传统文化,春节就会因失色而苍白,成为一个空洞的符号而已。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死搬硬套、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创造性地开展,要有时代精神。比如以前除夕和正月初一放炮仗,现在政府提倡文明过节,规定春节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我们不能硬要为了传承这一习俗而一意孤行吧,为了渲染除旧迎新的喜庆气氛,我们可以用一首好歌,用一种乐器,在家庭内举办一次小小的才艺展示,不是很好的过节方式吗?这样,我们彼此不相扰,对环境无破坏,但过年的热闹和喜庆同样在。也许你厌恶了大年初一开始的走亲访友的拜年形式,觉得吃力又流于形式,何妨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自编一段风趣温馨的新年祝福,发送给亲朋好友?这样,我们轻松了,亲友也愉悦了。正月十四搅糟羹,一搅一大锅,吃几天都吃不完,何不和街坊邻里一起制作和品尝?这样,既节约,又增进了邻里关系。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春节体现的是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感情的珍视。只要这些精神内核不丢弃,我们就会在传承中不断地丰满它、完善它、提升它,让它重新 “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