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回归小学作为我市首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不断健全组织、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形成“内外融合+”创建模式,大力实施“石榴籽”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民族大团结大融合,进一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耕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健全组织,夯实基础
市回归小学现有在校学生41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2人,来自16个省10个不同民族。
为让少数民族孩子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学校不断健全组织,夯实基础,强化保障。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中层干部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机制;设立“回归小学民族工作服务站”,加强与政府及少数民族联谊会的联系,为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在就学、就业、维权等方面提供帮助;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微平台,与少数民族家长保持常态联系,时刻分享生活学习动态。
“我校还成立了以少数民族家长为成员的回归小学‘家乐园’社团,定期开展活动。这个社团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少数民族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提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回归小学负责人对笔者说。
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气息
最近几年,该校以“文化打造树品牌、团队构建搭平台、课程建设促内涵、活动开展成特色”四项工程为抓手,精心改造校园环境,大力提升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创新民族文化传播载体。
——校园环境突出民族元素。在校门口建设民族图腾浮雕,将56个民族图腾镌刻其中,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精髓,加强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设置民族地图和民族融合大沙漏,寓意祖国各民族相交相融,团结一心,携手共进;设立民族文化宣传橱窗、百米校园民族文化墙、民族文化展览室等,全面展示56个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传统;建设少数民族学生照片墙,展示民族学生多彩形象。
——校园教学体现民族特色。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社团课堂,鼓励学生对少数民族服装、建筑和歌舞等民族文化进行学习研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并经常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展示。2018年5月,在临海市大洋中心校举行的台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上,回归小学32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民族服装T台秀、民族歌舞、现场民族书画、民族文化解说等多样形式,向来自全省教育界120多位名师充分展示了回归小学民族特色教学成果,并获一致好评。
——校园活动展现民族文化。每年“六一”举办民族文化周活动,通过开展民族服装秀、民族绘画、民族征文、民族歌舞等比赛,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以班级为单位,各自选定特定研究对象并命名,创建12个“民族特色中队”,促使广大师生全面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并定期开展“班班乐”评比活动,营造浓厚校园民族文化气息。
培育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特色活动凝聚人心,以帮扶慰问温暖人心,以座谈交流贴近人心,以学校联谊团结人心……市回归小学近年推出的一项项举措,不仅让学生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获得了社会广泛点赞。
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该校开展“家乐园”社团活动,各少数民族孩子和家长按照各自民族风俗一起制作民族美食。在学校民族文化周活动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孩子以“共击民族鼓、共跳民族舞、共融民族沙、共唱民族歌”的形式,增进民族感情,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惠风和畅的春天,该校组织师生开展“春植石榴林”植树活动。该校负责人说:“我们种植石榴,是希望各民族的学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市回归小学是我市少数民族结对帮扶基地。近年,该校与大洋街道乡贤会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常态化开展帮扶慰问活动,帮助部分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渡过难关,勉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交流比较困难,学校安排优秀教师因材施教,为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每逢“六一”、春节等重要节日,该校都会与大洋街道少数民族联谊会、乡贤会、商会等组织,专门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庆“六一”、迎新春茶话会,认真听取学生及家长意见建议,并为回家过年的民族同胞举行“情暖回家路”活动,充分展示政府和社会对少数民族学生以及他们家长的重视与关怀。
市回归小学还多次与我市对口支援的四川松潘县的小姓民族小学开展联谊活动。2019年6月,该校将学生义卖的4355元爱心款项全部捐赠给小姓民族小学学生。2020年1月,该校正式结对小姓民族小学,并在全校倡导向小姓民族小学捐赠“一本新书、一件新衣”活动,共捐出240套新衣和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