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晓欣 摄并文
对于年的期待,很多时候都缘于那一口“记忆里的味道”。
山川地域,造就了天南海北的习俗。在长江以南地区,甜蜜蜜的炒米糖是永不过时的“新春零食”。
在临海,做炒米糖的手艺人有很多,但是父子相传的却不多。家住河头镇的朱晗斌就是一名“糖二代”。从他的父亲开始算,他们家在当地切糖已经将近60年了。
“他们家一炒糖,我也要开始忙着准备年货了。”对于邻居们来说,“晗斌炒糖了”就是最好的日历。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左右,朱晗斌就架起炉灶、拿出刀具。过不了几天,他们家就开始呈现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这时,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去杂货铺里买好冬米、芝麻、白糖、花生等物料,大包小包地提到朱晗斌的案桌前,排队切糖。
在等待的空隙里,大家用熟悉的方言聊天嬉笑,说着旧年的故事和新年的期待。这些人里,有来自本村的年轻媳妇,也有专门从“山上村”远道而来的老年人。也许从前,大家从未谋面,但是此刻,因为一块小小的炒米糖,全部相遇在这间小房子里,说着各自的人生际遇。过年除了团圆,还有另一层寓意:遇见。
打糖饮、熬糖浆、炒米、切米糖,一锅炒米糖制作完成只要十几分钟。工序看着不难,但是极其考验手艺人的臂力。朱晗斌说,直到除夕前都还有人要来切糖,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做40多锅,他和妻子要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手臂经常肿得抬都抬不起来。每每这时,70多岁的老母亲都会主动来帮忙打下手。
“辛苦是辛苦一点,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和睦,就是最大的幸福。”家人们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干好一件事,让日子越过越好,就是朱晗斌心里最高兴的事。在他的眼里,炒米糖不仅仅是一份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老手艺,也是这个小家庭里甜蜜的联结。家庭成员就像冬米、花生和芝麻,在忙碌中紧紧依偎,把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春节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古早味的炒米糖,早已悄悄开启了新一年幸福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