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国辉 杜欣娅
山河映照古今,方志赓续文脉。9月18日上午,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行走山河:王士性的人文之旅”分论坛开幕式在我市举行,汇聚了全国研究王士性及历史地理、方志文化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树锋,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郑金月,台州市委常委、秘书长陈挺晨,临海市委书记马骏及临海市领导陈荣世、王啸啸等出席。
多方联动赋能
全面展示王士性文化当代价值
开幕式上,临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方将共同参与王士性相关的国家及地方重点研究工程与项目,推动学术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活动现场还特聘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王士性研究会顾问,他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构建“文献校勘-理论阐释-当代转化”三位一体研究体系,让王士性在当代学术研究与人文实践中再现光芒。
“徐霞客相对注重自然地理,王士性更注重人文地理。”浙江省之江区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省文史馆研究员潘捷军告诉记者,王士性和徐霞客是齐名的,但目前对于王士性的研究还不够,在二者的宣传上完全可以各有所重,相得益彰。
现场,与会领导嘉宾还共同启动了“志里行间 阅见山河”——“游仙”王士性人文之旅走读研学活动。接下来,专家学者们将携手同行,以脚丈量山河,以心感悟人文,在行走中阅读历史,在研学中传承精神。
5位专家学者依次登台作主旨演讲,大家从王士性在人文地理学界的开创性价值,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全面展示了王士性文化IP的当代价值。
开启“思维碰撞”
合力打响王士性文化品牌IP
如果说主旨演讲是对王士性思想的“深度解码”,那么交流研讨则是关于价值落地的“思维碰撞”。参会人员按主题分组,围绕人文地理研究、方志文化传承、文旅融合落地三大方向展开热议,探讨如何依托紫阳街、东湖等历史遗存,让王士性的“游仙之道”变成可体验、可感知的文旅产品。
“王士性的核心思想是在行动过程、实践当中去发现各个地方的价值。”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袁新国表示,明代有两京十二省,王士性基本都去过。所以王士性走过的这些地方可以结成联盟,打造“行走山河”路线,大家一起把IP品牌打响。
据悉,此次论坛是“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在浙江举办的首次活动,不仅让浙江的方志文化底蕴与王士性这一文化符号被更多人知晓,也为全国各地探索“地方志+传统文化+地方发展”的融合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也想通过这样一场学术盛会,进一步挖掘王士性的学术思想内涵。”临海市地方志编纂室主任叶奕希望论坛结束之后形成一个“长尾效应”,继续推动王士性研究深入发展,搭建一个各方沟通的平台,打造出一个“中国游仙”的IP品牌。
据了解,诞生于我市的明代杰出人文地理学家、旅行家王士性,一生历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有《广志绎》《广游志》《五岳游草》等多部著述行世,生动记录了明代中后期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物产经济、关隘险要。他的“研行”,不仅成就了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和“游仙”的美誉,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精神之旅,深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