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巾子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临海散记之五
~~~——临海散记之五
~~~——临海散记之五
~~~——临海散记之五
~~~——临海散记之五
2012年09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讯桃渚
——临海散记之五
  □小乐

  拥有“一城两国保”这是临海人颇为自豪的。“一城”即台州府城,1700多年的州郡历史。“两国保”,即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是护卫府城的台州府城墙,始建于晋;一是距离府城40公里的东海之滨的桃渚城,始建于明。桃渚城是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前浙江沿海的37个卫所之一,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倭古城,我国海防史上基本完好的军事遗存。因此,桃渚城无疑又是一张临海历史文化的金名片。问讯桃渚也无疑必须首先问讯这座英雄城。 

  桃渚城在桃渚镇境内的后所山山麓,前对石柱峰,后靠将台山,东连狮子山,西望伏虎山。其实千百年前,这里是汪洋一片,那七山八山的都是大海中的一块块礁石与岛屿,犬牙交错、门户犄角,形势复杂。明代洪武三年(1370),日本、朝鲜、中国的海盗集团——倭寇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于是,洪武二十年“九月,筑台州健跳、桃渚土城,各置千户所以防倭”(《明实录》)。但那时的桃渚城距海岸仅1000米许,旧称“下旧城”。由于濒遭风浪潮的破坏,永乐年间(1403-1424)卫所后退10里迁至“中旧城”,每逢涨潮,卫所四周即被海水包围,仍然易攻难守。正统四年(1439)倭寇陷城,“官庾民舍,焚劫一空”,“城野萧条,过者陨涕”(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因此,正统八年(1443)卫所又后退10里,三迁至今址,并易土为石,“召匠抡材,乃筑乃构”(明黄淮《桃渚千户所迁城记》),坚城固池。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十九日,一位名叫崔溥的朝鲜官员从济州岛“奔丧过海,被风而来”“到桃渚所”(崔溥《漂海录》)。他先后见到了海门卫千户许清、桃渚所千户陈华,体验了一回古城军民同仇敌忾,常备不懈,防备倭寇的境况。他在写给朝鲜国王的“考察报告”《漂海录》中云:“行将近城七八里间,军卒带甲束戟,铳熥、彭排夹道填街。至其城,则城有重门,门有铁扃,城上列建警戍之楼。城中市店联络,人物繁富。”四天后,他从桃渚启程,踏上回国之路。 

  嘉靖二十六年(1547)12月,桃渚城有效抵御了倭寇的大举进犯。越九年,戚继光镇守宁、绍、台三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又一次入侵桃渚,在“被围七昼夜,城几岌岌,时千户翟铨膺是城守,羽书告急”(明何宠《桃城新建敌台碑记》)的危难时候,戚继光自宁波“统大兵压境长驱,以破巢穴,城赖以全,活者数万”(同上),取得了历史上的桃渚大捷。之后,戚继光又对桃渚城进行一番修建改造:“坠者修,废者举,增城浚濠,靡不周悉”,并用官府空基易价换来的钱,建造了两座瞭望敌台,同时加固了东面上圹山顶的七处烽火台。至此,桃渚“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瞭城外,纤悉莫隐藏”(同上),成为一座烽燧俨然、瓮城拱卫、卧山枕水、固若金汤的抗倭名城。此后又经多次修缮,不断加固。遗憾的是上世纪大跃进年代拆除了软墙和垛口。时光流逝,但英雄城并没有被遗忘,本世纪初市政府努力争取了800万旅游国债开始大规模恢复修缮桃渚城,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有护城河,东有桃江、西南北为群山,周长1366米的方形明代城池。城池有门三面,东、西、南门均有瓮城。城高近5米,上有双层敌台2座,护墙而建的敌台,又叫墩台、马面12座。城池称卫所,所在的山也就叫后所山了。山上的岩壁上还清晰地刻着明楚将军胡海题名的“眺远”和明古越鲍大谋题名的“镇海”四个大字。山坡上尚存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天妃宫,系当地百姓祭祀妈祖娘娘和护佑出海渔民的场所,现有三间庙宇。每年农历3月22日天妃娘娘寿诞,以及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这里人如潮水,香满林间。《桃城新建敌台碑记》也竖在山上,并已建碑亭保护。传为元末明初所立的佛号石柱亦立在山腰,一如既往地为众人普渡、指迷,同时也让人敬仰、期待。

  桃渚不仅是明代古战场,戚家军大捷地,有着令人感奋的一部抗倭伟史,而且还是淡笔浓墨、古趣新意、逐渐展开的一幅山水画卷。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作为标准衡量,那气韵就是火山喷发的一刹那间产生的气势、气流、气场;那用笔就是火红滚烫的岩浆,磅礴奔走,随意挥洒、或疾或缓、或提或捺、或滞或流。于是,骨、形、彩、位、模、瞬间化成岩、柱、渚、洞、河,桃渚从此石破世惊。“造化丹青手”,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说实在的,故乡诸多镇区的特色,无不体现了这只天工地师的丹青手。于是,游走之间,我心多窃喜,兴之所至,斗胆以吟诗作对来勾画其内涵。如拟汇溪镇联为“仙人瓜米晚来奇,汇溪山水真无香”。括苍镇为:“浪漫桃花源,风情括苍山。”河头镇曰:“羊岩悟道,大石问茶。”旋又为该镇羊岩山茶文化园撰“羊岩茶道”联云:“四面皆茶,寻观数瓣旷怀逸志;两头是道,遍阅千年明理悟真。”涌泉镇先云:“奇橘能饴客,涌泉可洗心。”再改曰:“涌泉禅醒梦,名果香沾衣。”小芝镇初为:“小芝休闲地,碧水桂花香。”后改:“小芝花木俏,碧水瑞香飘。”尤溪镇为:“山深水激,竹海身边三笑过;犬吠鸡鸣,桃源世外一生安。”而唯独桃渚镇最为纠结,初拟云:“望海听涛,明代卫所海防要塞;观岩下渚,十三桃江休闲胜地。”再改曰:“登石柱而览胜,眼底十三江渚;望海潮以听涛,山围百尺城楼。”三改曰:“望海听涛,大明卫所边防要塞;观岩问渚,十三桃江生态家园。”四改曰:“火山卫所,龙湾桃江。”五改曰:“大明卫所,桃渚奇观。”六改曰:“龙湾桃渚,石柱武坑。”最终定为:“火山桃渚,海钥龙湾。”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推敲,是因为造化偏爱下的桃渚之美实在太丰富、太特殊。这个国家地质公园,那个国家AAA级旅游区,造化玄幻,色彩斑斓,它的天生丽质,现在还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试想一下,国内有哪个景区能像桃渚那样集火山、碧水、老城、岛屿、大海于一体,拥雄、秀、古、奇、壮300余处景点为一身。含火山遗迹、沙滩岛礁、古城老宅、石林峰谷、锦江绣渚……几十个特色片区为一镇的。明代古城墙上面已经细说了,现在我们不妨到城内的老街走一走。 

  桃渚城内街巷房屋设施的布局设计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明代的军事格局。街道弯曲、城中设鼓楼、城南建粮仓、城北有军火库、大校场、西北角藏大水池、全城有序分布着40多眼水井,主街全长380多米,4至5米多宽的石板加石子路面,从东到西、像一个大写的"Z"字连接两个城门。其状酷似蜈蚣身体,向北伸出8条脚(巷),向南伸出9条脚(巷),且相互错开。而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鼓楼则位于北街与主街的交叉口上。楼原由三间两层楼房组成,是当时击鼓通报敌情的地方,中间主楼今尚存,楼下为过道。这一切的设计皆因攻守进退的作战需要。主街两侧尚存不少古宅大院,其中有建于明末的柳氏三进台门四合院、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郎家里二进台门四合院、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郎德丰四合院。城墙内侧,又有一条1米左右宽的古道围绕整个街区形成环路。街北有一条与主街平行的化龙渠,清清的渠水已不知流过多少岁月,至今仍然丁冬丁冬地唱着无名的小调,缓缓流淌着。城内还有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重建于清代的关帝庙。后所山东麓有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鹤峤书院。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杨镇毅先生曾于光绪三十年(1904)出任鹤峤书院山长。当代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先生少年时就读于该书院,以后还在这一带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后所山南麓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观音堂。城内小景点还有衙门、校场、黄衙井、化龙桥、古楼石笋等。 

  步出桃渚城,四周皆是山水胜景,移步换形,美不胜收。最近处为东南方的石柱山景区:石柱峰、玉壶岩、蛤蟆岩、仙螺岩(孔雀岩、将军岩)、明霞洞(穿岩洞)、华盖峰。其中的桃江十三渚尤其引人入胜,其大渚方圆80余亩,小渚面积仅半亩,大大小小共13个。曲水清流、随意布局,纤陌交通、变化无形,渚上作物应时应季,五颜六色,精彩纷呈。若登上那遗世独立,以“石壁作山,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崔溥《漂海录》)的石柱峰俯瞰,“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喻也许很自然地会跳出你的脑海。难怪现代著名女诗人舒婷也大呼小叫认可这个“中国最美的田园风光”。城西南的芙蓉景区:神龟攀岩、大象巡山、九龙洞、石鼓洞、双莲洞、关牛洞、雨花洞、白岩洞(琼华洞)、碧云洞、阿弥庵、峥嵘洞、老虎洞、朝阳洞,抬头奇洞怪石,放眼瑞兽祥禽,为我国唯一的中生代火山地质公园。稍远处有城南的武坑景区:玉台山、仙人担、联辉洞、七姐妹、手掌峰、神鼠岩、独眼龙、古福安洞、石公石婆、美人头、姑抱嫂等,岩石造型千奇百怪、惟妙惟肖,人们常以此媲美温州雁荡山。城东的白鹤殿、虎头岩、象鼻岩、月照洞、晓村小学等景点。最远处有城东龙湾海滨景区,红脚岩渔港;城东南的大堪头珊瑚岩石林景区,那火山喷发后形成的1500多万根六边形柱状节理岩柱直立着、紧挨着、就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表演的活字印刷方块字阵,高高矮矮、密密麻麻,那从山顶到谷底,断续垂直延伸高度300多米,宽近千米的场面,又像一部正打开等待解读地球奥秘的无字天书。这石林规模之宏大、发育之完美、造型之典范、景观之特殊、堪称天下奇绝,游人至此无不叹为观止,生敬畏之心。该景区南面即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8千万年前江南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 

  我与桃渚是有因缘的。1985年秋,在临海市政协张省三副主席带领下,政协文史组卢良彦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再次赴桃渚勘查。一行人翻山越岭,涉水过溪,走的是老百姓种田砍柴的崎岖小路。记得带路的是当地学校的王金龙老师,而我则是最年轻的一位随行者。我们走遍了当时所知道的所有“景点”:东至晓村小学、南门坑,南至武坑、童燎水库,西至阿弥庵、雨花洞,北至点将台、北涧岭。当然,那时桃渚还没有景区的概念。但就从那时起,桃渚的胜山丽水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忘之不能,时至今日还不了其因,也未明其缘。2002年底,我有幸回故乡工作,既有机会参与市委、市政府开发桃渚景区,振兴桃渚旅游的千人动员大会,并出谋献策,也时不时地因公因私,与领导、同事、朋友游走石柱、海滩、橘林,徜徉古城、老街、民宅。上个月还在城内的一家“农家乐”——郎宅住了一宿,体验了一回舌尖上的桃渚海鲜,那美味、那快感,直逼出文字的苍白。最近,又去了南门坑龙湾景区做了一回“浪里白条”,玩水至退潮后,又玩泥半天,同时还观摩了桃渚“gogogo”大型亲子闯关节目。在桃渚,我收获着登山临水、听涛观海、采风摄影、明心静性,古今人士的众多乐趣。我不停地丈量着当下的桃渚土地,也不断地构想着未来的桃渚影像。在美哉乐哉之余,又不免陷入天马行空式的漫想。从血泪铸就的抗倭史到山海交融的散文诗,从军事文化的线装书到渔民风俗的道情调,从黄色(黄土地)文明与蓝色(海洋)文明的冲突、交融,到桃江十三渚的山风带来的龙湾海潮的梵音,我不停地穿行,不停地观闻,一回回沉思,一次次醉倒。在大学,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而最感兴趣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也许这些才与我的性情契合。于是,我对桃渚进行了大胆地比拟:其东头挑着唐诗。那龙湾海滨的万顷波浪,正如英雄豪放,一篇篇吟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中部飘着元曲。那十三渚湿地的嘉禾蜜橘,宛如仕女婉约,垂眉挽手,一遍遍浅唱着:“江声撼枕,一川残月,满目遥岑”(乔吉《满庭芳》);“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元好问《人月圆》);“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其西边挂着宋词。那峰峦簇拥,像万朵莲花绽放,有如长者沉郁,吹箫抚琴,逍遥旷达,一回回长歌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至于宋末文天祥的那首《乱礁洋》诗,描写的究竟是临海的桃渚武坑,还是三门的羊礁、石柱、牛门诸岛,抑或象山石浦,现在还是有争议的。前几年,我曾专程去三门拜谒了仙岩洞文信国公大忠祠,并远眺牛门诸岛。当时,我就想,如果时间真的可以穿越,那倒真可看到文天祥笔下的三门湾一带的海山胜景:“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篷。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云气东南密,龙腾上碧空”。 

  古往今来,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桃渚从沧海变成桑田,变成国保,变成名城。尤其是1999年以来,先是市、镇两级政府加大了规划、投资、开发力度,后是市旅游投资公司接手景区的策划和管理,合心合力,不懈工作,桃渚的发展步伐加快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事业是干出来的,是靠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人脚踏实地,一步步,一件件做成的。桃渚的当家人没有充裕的资金可以运作,但凭着干事业的心,成功利用了军事古城、海洋文化、火山遗迹的大舞台,硬是策划出一幕幕山魂海魄、颇具影响力的精彩活动。了不起啊,桃渚人!目睹这一切,我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倾情、认真地、踏实地坚持干起来,就一定会收到好效果的,关键是选好人,用对人。 

  山花落尽人不见,云海深处一声钟。在桃渚镇政府大楼的南面,有一座当代雕刻的据说是世界最高(24.8米)的石窟释迦牟尼佛造像。佛祖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头作螺髻,慈眉善目,手结弥陀印,行人远远就能瞻仰。听说,在镇东面,红脚岩渔港附近将开凿一尊218米高的大佛立像,若成,也必是世界第一。虽然,我非方外人,但对佛道的哲理和修为向来仰之景之。既然桃渚之因未明,之缘未了,故只有将此心寄托于山海之间,以境生象外的不了之了的自在,奉上问讯两字叩首桃渚:问城、问街、问山、问海、问石、问潮、问林、问渚……推而广之,以至于问讯故乡临海,问讯父老乡亲。敬献心香以示虔诚,亦以了结延续了三十年的系列拙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临海新闻
   第03版:巾子山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括苍周刊
   第06版:新闻超市
   第07版:风情旅游
   第08版:书画
问讯桃渚
出嫁坐花轿的传说
图片新闻
寂静黄昏
巾子山
今日临海巾子山03问讯桃渚 2012-09-28 2 2012年09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