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摘自《感恩的心》
家住古城街道的残疾人小慧,今年18岁,在谈及未来时他有三个美好的愿望,一是希望能得到康复辅具,二是希望能得到培训和就业的机会,三是希望城市能建设更多的无障碍设施,使出行更为方便。
5月19日是第23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我市助残主题是“帮扶贫困残疾人”。 经普查,全市约有7.3万残疾人,其中持证残疾人约1.8万。低保残疾人约4883人,贫困残疾人约占到全市低收入人群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近日,记者走进残联,耳闻日睹了我市残疾人生存状况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记录下了助残工作中那感人的一幕幕场景。
1 爱在“助残日”里
——唤醒全社会一起来助残、扶残
5月15日上午,我市在崇合门广场举办“全国助残日”活动,民政、司法、卫生等多家部门单位在现场向残疾人朋友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帮助、法律援助和维权宣传等服务。
当日,市残联和各镇(街道)都举办了各种形式助残活动。残疾人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这样的活动好,很温暖啊,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一点。”坐在三轮残疾车上的残疾人杜彩娟说,她今年63岁了,家住井头社区,得知今天有这样的活动,她一大早就赶到了崇和门广场,眼下正准备参加古城街道趣味运动会套圈圈项目。“我们残疾人平时也很少出门,能娱乐的项目也不多。这样集中的活动很好,也能和朋友们多交流”。
在活动现场的另一角,残疾人便民服务队不少项目也吸引了市民参加,不少残疾人在美美地享受着盲人推拿按摩服务及理发服务。
“今年是我市全面开展助残活动第一年,也第一次在镇(街道)层面要求开展助残日活动头一年。”市残联党组书记、副理事长李频说,“助残日”活动后,接下来我市各镇(街道)也相继举办助残日活动。
“助残日是一天,但助残活动不断,这样的日子,活动旨在唤起民众共同助残、扶残,让全社会关爱参加人。”李频说,眼下我市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不高,残疾人在社会上还遭到歧视,民众对残疾人关爱意识不强,通过助残日,让大家一起来提醒。
“倡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行业助残、志愿者助残、社区助残、邻里助残、残疾人互助等群众性助残活动。”市残联负责人表示,残疾人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希望不断完善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努力为残疾人创造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
2 爱在“扶贫康复”上
——让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街道残联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古城街道残疾人王海龙的家里。一走进房间,就看到了他正双手扶着平行杠前后走动做康复锻炼,而他的妈妈项菊女正在一旁做手工彩灯。真是一个既温馨又和谐的画面。随后,记者在他家的卫生间里看到配备了的如厕扶手、洗浴扶手、门口放置了楼梯板等移动辅助用具。
王海龙的妈妈项菊女告诉记者,王海龙今年20岁了,小时就得了脑瘫病,为给他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好在最近几年政府很关心他,给了他们一些政策支持,也经常过来走访慰问,特别是去年市残联对她家里进行了改造并送来了辅助康复器材。“平时忙也没多少机会带孩子出去走动,现在有了这个器材活动,儿子一吃了饭就在家里做康复训练,我感觉我儿子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
残疾人王海龙家的变化,只是残联 “无障碍设施进家庭”项目和康复工程中的一个缩影。去年,“无障碍设施进家庭”项目和康复工程纳入了市政府的民生工程。
“从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出发、量体裁衣、实行个性化服务。优先选择残疾人在家庭生活、居家康复、信息交流等方面最基本、最迫切、最可行的无障碍环境改造和有康复训练需求、适应指征的贫困残疾人进行康复辅助器具配备。”李频介绍说,对于肢体残疾人,市残联将通过为他们安装拉杆、扶手,铺设坡道,向他们赠送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为他们如厕、洗浴、出行等日常行动提供方便。对听力障碍的残疾人家庭,残联将为他们安装闪光门铃,赠送闪光报警茶壶。对盲人家庭,将为他们铺设家庭盲道,对经常造成受伤,影响正常活动的墙角和四边形方柱进行圆角化处理,并配发收音机和盲杖,对他们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2011年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于正式启用,该中心设有聋儿语训中心、康复服务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辅助器具展示中心、协会活动中心等多功能项目,充分发挥残疾人康复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服务、辅具供应、文体活动、专门协会与信访维权等主要服务功能。它的落成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向更高的标准发展提供了保障。去年,我市成立了临海市聋儿语训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两个机构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我市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能力和水平。
“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助残这块,我们主要是实施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体系不断完善。……”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谈起全市残疾人工作的发展,饱含激情,如数家珍。
2008年,我市出台了《临海市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实施意见》(临政发【2008】52号),并分别制订了针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康复工程、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和有关资金补贴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我市全面启动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基本康复为重点,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残疾人康复工程和重度残疾人拖(安)养工程,努力使广大残疾人残有所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小康生活。近年来,市残联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为载体,大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满足残疾人的助明、助听、助行等康复需求。
3 爱在“艾鑫阳光家园”里
——为残疾人开辟就业康复通道
“我们并不是想成为与别人不同的人,只是想和大家一样,平等、参与、共享这个社会的美好……”这是在采访中,不少残疾人向记者表露的心声。
近日,记者走进艾鑫阳光家园时,记者就看到了这种和谐美好,也感受到了是一种宁静和被关爱。在这里,残疾人是一群不再特殊的群体;在这里,残疾人是一群幸福的综合体;在这里,残疾人脸上的喜悦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在这里……很开心!”“有新朋友!”20岁的弱智青年邵知行用他自己简单的语言表达着。记者在园内文体室宣传栏上看到,贴着他所画的画,他还一个劲地把在近期所画的作品向大家展示。
今年42岁的孙小兵(化名)是城关人,由于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一直未曾就业。去年这里开园时,他听说这里在招人,且福利待遇还不错。考虑到自己情况到外面找工作困难就来到了这里。当记者走进该园一车间时,孙小兵正在车间里忙碌着。“在这里,很开心,啥都好!”当被问及自己的工作情况时,孙小兵说,之前由于自己的经历,对社会存有很多不满,来到这里后,看到这里这么多可爱的比自己身体状况还差的人,自己心胸也开阔了很多。如今在园里他担任班长一职,平常工作中他也想着多给他们些帮忙,多关爱和照顾大家。
当天上午10点左右,大家放下手中的活,集体来到康复训练室开始康复锻炼。他们各自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康复器材,邵知行来到了跑步机前,调节好机器后开始跑步。据负责该院的院长何丽敏介绍,工作一小时后再康复一小时,这种以寓工寓乐、疗养并存的生活方式,大家都能接受并表示很喜欢。
据介绍,“艾鑫阳光家园”是由企业主动发起的一个助残项目,也是我市首家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助残项目。 在艾鑫阳光家园中,浙江艾兰特车用饰品有限公司为病情稳定、家庭监护有困难的慢性精神病人和智力残疾人提供工作内容单一、无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轻微的工作,每月工资按我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并与所有残疾职工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签订公疗协议和安全协议,为他们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等社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入园的残疾人共51名。
“我们与企业合作办残疾人阳光家园,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自身发展,来帮助残疾人,让阳光家园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与企业‘联接’的方式,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开辟一条从就业到康复的直接通道,以减轻家庭、社会压力。”市残联劳务所负责人翁益斌告诉记者,在这里,残疾人通过就业、康复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这里,我们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找到被关爱被尊重的感觉,工作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让他们身心愉悦,被认同,找到自己的价值。”浙江艾兰特车用饰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缨说,“我们这个与一般生产性企业不同,要在安全、无障碍设施等方面都做很多细的工作,之前我们还有顾虑和担忧。现在运行了快一年了,如今,看到这些精神和智力残疾人,从当初进来时自闭不愿沟通到现在慢慢地找到自己的朋友,我们也很欣喜。”
“庇护项目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项目,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庇护项目中,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乐园。”市残联一位负责人说,企业能参与这个项目做好这一切并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经济的实力,更取决于一种态度,一种对残疾人士尊重、理解、关爱的态度。重点是要向全市推广“艾鑫阳光家园”模式。
4 爱在“爱心守护宝”
——让残疾人的出行更有保障
采访中,残疾人阿斌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身边较少看到我们残疾人的身影?是我们不愿意走出家门?当然不是。对于我们残疾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设施不够完善,衔接不够完美,挡住了我们走出家门的脚步。
记者在“助残日”前夕,走进公共场所、街头巷尾,调查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发现,记者在崇和路、巾山路等路段,看到许多商家都在盲道上经营,一些机动车辆也把盲道给占了。
残联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得很快,但个别地方还有待加强维护和完善,做到真正“无缝衔接”。盲道仍然存在一些老问题,比如质量还是不达标、建设得不规范,特别是侵占盲道的现象十分严重。
围绕残疾人出行,市残联创新助残工作,推行了“爱心守护宝”,为精神、智力残疾人提供移动定位服务的GPS系统。
市残联首批采购了200台服务终端,利用中国电信开发研制的网络服务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和手机定位,实现对持有终端设备的被关爱者进行定位、行动轨迹查询和围拦报警,被关爱者也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向三个监护人发出SOS紧急呼救信号,以确保他们在迷路、发病等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得到家人的救助。为残疾人提供移动定位服务在全省尚属首例。
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说,为残疾人士营造“走得出家门,进得去社会”的无障碍出行环境,让他们与正常人一起享受蓝天、白云和阳光,这些靠的不仅仅是多建些无障碍设施,而且要靠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的管理与维护。
爱,可以让心灵温暖起来,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齐奏助残同心曲,给残疾人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