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括苍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变成了“城”
  □本报记者  张建云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工业开发和经济建设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崭新的民房、完善的基础设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随处可见;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园,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谐民主的生活在这里蒸蒸日上……

  滔滔灵江从这里蜿蜒而过,巍巍两水山从这里延绵而起,美丽新农村从这里拔地而立!他走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生态美丽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打造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他是工业强村、亿元村,他是省级文化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台州市小康示范村,他,就是古城街道两水村。

  生态宜居村庄美

  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通过灵江二桥,短短几分钟就来到了两水村,这个季节的两水村,空气中洋溢着桂花的香气。统一规划后的民房屋前屋后种满了桂花等花草苗木。村民老郭告诉记者:以前羡慕一江之隔的几个村,觉得他们那里是城市,自己这里是乡村。如今,两水村可是一点也不差。“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城市建设,于是我们就变成了城。”

  沿着村道过来,可见一幢幢很古老的建筑,虽显得有些破旧和杂乱,但门庭前后及道路确实相当洁净。据说,这里堪称我市第一个别墅小区,小区的名字也为别墅小区,这里的建筑一般在1995到1996年,当时的规划可谓是大手笔,但是局限于村民腰包不够,经济条件有限,空间浪费了很多,许多基础设施和绿化没跟上。“当时虽然是规划得很好,但是村民没有条件,后续跟不上。”两水村村书记周金慧说,也是从这个小区也得出教训,村发展和规划一定要根据村实际及村民经济实力。

  走出别墅小区,穿街而过,举目望去,百幢规划整齐、设施完善小康型村民住宅。这里就是佳园小区,小区篮球场、门球场还有文体广场,小区花园内,老人们下棋喝茶、孩子们聊天嬉戏。“在这里生活,我们能够享受到城里人生活便利,乡下人惬意闲适。”望着悠然自得的村民,向导小虞感慨地说道。

  据介绍,2008年年底,新村佳园小区已全面完工,百幢新型小康型住宅整齐有序,185户村民实现户拥有住房面积400多平方米。在村庄建设的同时,大力改善村基础设施。投入65万元进行村自来水改造。投入550万元进行村内道路建设,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投入30万元在园区内安装路灯55盏,完成全村亮化工程。投入120万元购买各类苗木,实现村内小区全面绿化。购置大、小型垃圾箱300多只,聘请村级卫生保洁员8名,建立垃圾限时清理制度,做到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制订了村民卫生公约,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卫生意识。同时,投入140万元完成老区排污系统建设,投入27万元新建公厕3座。

  穿梭在村间,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净化环境 美化乡村”、“清洁家园”主题宣传牌竖在了村里道口的显眼位置,还有每户门前绿色的保洁桶,都成为该村一道靓丽风景线。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创建活动中,两水村努力创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先后投资120万元,造林50多亩,在村内共植树35000多棵,绿化率达97%,实现了“路路绿树掩映、户户鸟语花香”。同时,通过开展“我爱我家,巾帼创卫”、“清洁家园迎新年”等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美化、净化了村庄环境,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村里最具人气最吸引村民的当属两水村文体活动中心。向导小虞说,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了几百村民和外来民工前来活动,这里也成为了村民学习、表演、健身的热门场所。据介绍,2010年,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的两水村文体活动中心落成,内设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乒乓、台球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等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功能区块。

  走进文体活动中心二楼的农家书屋,仿佛进入了图书馆,书架上陈列着整齐的图书,图书分门别类,边上还有报纸杂志供给阅读,电子阅览室可同时为20人提供网络访问及查询服务,藏书10000多册,是我市第一家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层服务点,也是台州市唯一一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再往里走,一幢幢排屋式民居井然而立,外墙钢化瓷砖,灿头飘窗设计,这样的格调不亚于高档小区排屋规模。向导小虞告知记者,这里就是两水村寻常百姓的居住场所,四层排屋小楼东西灿头各住一户。他们一般是自家住上一到两层,然后其他楼层出租给在就近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

  两水人都很感慨,昔日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畅的水泥路,以往的杂草荒野变成了健身休闲公园,随处可以看到“道路硬化、垃圾净化、环境绿化、房屋整洁化、排污管道化、用水自流化、设施配套化”的新农村景象。

  兴业富民生活美

  十多年前还戴着“贫困村”帽子的两水村如何在十余年间强筋壮骨发展为目前村固定资产18000多万元,村集体资金有300多万元,年收入1200多万元的“美丽乡村”?日前,记者走进两水村探访,试图解开这一“蝶变”过程。

  经介绍,历史上的两水村,原是一个与市区隔江相望的偏僻村庄,是一个“道路坑洼不平,工业经济近乎零”的贫困村,村民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自给自足的生活。“1995年之前,这个村没有一寸水泥地,村民到市区还需要摆渡。”周金慧说。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兴。随着靖江大桥和104国道的贯通,该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干部认识到,引进企业,发展工业,是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一大出路。以创工业先进村、工业经济强村为契机,利用104国道穿村而过的交通便利条件,创建了两水工业园,筑巢引凤。于是,一家家企业在村内落户。

  2005年,两水村利用土地征用费2000多万元建成标准厂房32000平方米,引进东大汽贸、顺康塑业、旭田包装机械等企业5家,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同时,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总长度为5.1公里的水泥路,形成了“两纵两横”的工业园区道路网络;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排污、亮化、绿化等工程。此外,村“两委”采取以诚招商、以境引资的战略,提升服务质量,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建立了一个1.2平方公里的外商投资园区,目前园区已有入园企业106家,去年实现工商税收12450万元,出口创汇1402万美元。目前,村固定资产18000多万元,村集体资金有300多万元,年收入1200多万元,有效地保障了村集体的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两水村继续推进园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档次,利用工业园区外来人口密集,鼓励村民发展租房、劳务等第三产业,实现以市兴村,以工带农,二、三产业并重,三产并举。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让两水村村民骄傲的还有两水农贸市场,市场门口的电子打码秤给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仅买菜前可以查询卖菜人的“户口”,连蔬菜的农残检测记录也可查询。“买的就是放心。”该市场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家严格按照《浙江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标准》执行的新址新建农村农贸市场,也是我市首家农村省级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市场规划、设计上充分展示了现代化、人性化的先进农贸市场的特征。强大的地下排水排污设计、水产交易区的挡水设计,保障市场的地面干燥;科学的通风设计和良好的通风设备,保障市场无异味;每个市场入口的消费者休息区、与休息区、熟食区等相对分离的市场公厕,保障市场购物舒心,彰显人性化;另外,还设置市场检测室、安全管理办公室,为食品安全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据透露,该村村民现在每年房租收入就达到500多万元,有近百位村民从事三产行业,35个摊位的菜市场,年收入有20多万元;12个饮食店,年收入在120万元以上,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村里每年都要发放各类补助22多万元,每年用于垃圾运输、自来水、闭路电视等福利开销100多万元。对本村60周岁到80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初助500元,对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600元,每人每年发放粮食补偿金2400元。从2000年开始,村委会设立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补助。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真落实,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所有这一切,都不断诠释着两水村物阜民丰、安居乐业,蒸蒸日上的生活状态。

  文明和谐乡风美

  探访的当天,恰巧是重阳节前夕,两水村的村干部们正带着刚购买的慰问品来到了该村94岁独居老人陈大爷的家里,给陈大爷送去节日的问候。看着村干部们又一次来到家中慰问,老人非常感动,“我们村里的领导好,都经常来看望,过节费经常拿,慰问品年年有”。  

  近年来,随着村的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富裕起来后两水村尤其注重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每年的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村干部带领村老年协会、妇代会成员慰问和帮助村里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等。对于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发生活费,保障老人的生活,在老人生病期间,村老年协会代表村“两委”去医院探望,并且对他们住院的费用进行50%的报销。

  为了让老人生活条件有更好的改善,该村有了筹建老年公寓的设想,2008年,村“两委”特地将全村208位老人集中起来包大巴车拉到了路桥方林村,良一村,现场感受到现代公寓便捷,据介绍,这两个村老年公寓式一站式服务和管理远近有名,不少老年人大力赞成公寓式老年活动中心,如今新老年公寓正在积极筹建中。

  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一股和谐的文明乡风扑面而来。一楼100多平方米的开放式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电脑、打印机、扫描仪、饮水机、休息椅等设备一应俱全。记者在这里看到,柜台上摆放着台账、办事须知、办事记录等表册,设有民政、劳动保障、计生、证件办理、代办邮政业务和咨询服务等项目,还配备代办员。在此基础上,村便民服务中心还协助做好人口管理,开展招工就业信息提供、劳动纠纷调解等方面服务,并建立了村企联络员制度,架起了企业和村民、外来务工人员间的连心桥。

  文明乡风还体现在对“新两水人”的包容和人文关怀上,作为一个工业村,两水村外来人口数量达到了本村人口的3倍之多。如何让“新两水人”融入村居?村党支部在加强本村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提升“新两水人”的生活幸福感。村内文体设施,他们可享受村民同等待遇享用;村文化长廊上,专门设有外来务工人员专刊;“春泥学法”、“春泥共读一本书”、“万盛台球赛”等活动,都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组织开展的……(下转周刊第2版)  (上接周刊第1版)“以前,我们聊天、打牌、看电视,现在,我们跳舞、打球、看演出。”“不仅身体锻炼好了,心情也特别舒畅,生活过得非常充实!”生活在两水村的村民还有外来流动人口都有这番感言。如今,两水村的老百姓都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了:随着省村级体育俱乐部,市首家数字化管理图书室的建成;村排舞队、木兰扇队、越剧团队、腰鼓队等一个个团队的自发成立。村民们在村里的文体活动中心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热情参与,乐此不疲,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两水村以文体活动中心为载体,激发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使农群众真正成了先进文化的受益者。

  “四步走”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

  走在两水村,可见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该村家园小区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更多见的是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交通便捷,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富足……这都是该村开展“美丽乡村”行动的一个个缩影。

  如何在一个区域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的村庄建设美丽乡村?两水村明确了自己“四步走”的总目标,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周金慧感慨地说,“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两年就能建设来的,规划先行,必须有着多年的基础设施和积累,建设成效才会明显。”

  记者也了解到,当时关于两水村如何规划和发展时候,村书记周金慧可谓费尽了心血,并于2005年在路桥的方林村蹲点好几个月取经新农村建设。

  回来后,两水村邀请台州设计院为本村量身定制村庄建设整体规划,该规划严格遵守“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集取,节约用地;突出特色,弘扬个性;适度超前,建设配套”的原则,为两水村创建清洁家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去年,两水村组织了53名党员,去全国模范村-金华东阳花园村参观考察。东阳花园村是美丽乡村的典范,那里有最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模式。这样的学习,两水村每月组织一次党支部学习会,在全国范围内搜索最优的模式。再结合本村实际,取长补短,专门邀请了中国美院、浙江大学的专家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两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有了目标,有了规划,才能明确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

  盯紧目标,打造长效机制,走优化环境道路,这是第二步。长期坚持“清洁家园、和谐乡村”行动,积极开展“我爱我家,巾帼创卫”、“清洁家园迎新年”等活动,先后投资120万元,造林50多亩,共植树35000多棵,绿化率达到97%。实现了“路路绿树掩映、户户鸟语花香”。

  交通便利,一直是两水村的特点,借由这样的优势,村子成了街道的工业强村。浙江省伟星实业金属分公司、浙江运隆塑业有限公司、浙江万盛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市、街两级重点工业性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同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前汇商住开发、靖江南路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村民发展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以市兴村,以工带农”这是第三步。

  两水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满足物质富足,更要追求精神富裕。“四步走”的最后一步,让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村里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500元补贴并组织免费旅游和体检。投入25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500m2的两水文体活动中心,内设电子阅览室、健身房、青春大舞台和文化长廊等功能区块,免费对村民和外来人员开放。同时积极组织“春泥学法”、“春泥共读一本书”、万盛台球赛等活动,努力提升新老两水人的生活幸福感。

  记者手记:

  近年来,两水村实行以创“工业先进村、工业经济强村”为契机,以敢为人先做气魄,走筑巢引凤的路子,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使全村各方面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的两水村,早已成了古城街道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便捷的交通、极具古城特色的住宅小楼、整洁的入户便道、日益兴旺的商贸,无不显示着两水村的巨大变化。村民们都很感慨:十年发展,腰包鼓了,环境美了,生活惬意了!

  回首十年发展路,两水村村书记周金慧有自己的一番感言,“我们村的发展,都是自己的发展思路,完善的发展规划,并且秉承规划十年后不淘汰的原则。”在美丽乡村发展的实践中,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必须有好的思路和想法;必须有好的规划,发展规划先行;一切发展规划必须基于村的实际,村里的发展才能延续,项目才能一个个顺利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有了一支好队伍和一套好制度,做起工作来自然水到渠成。“我们提倡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各种制度严格按照古城街道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执行,做到重大决策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并经村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表决通过才可实施,村重大事务、村务、财务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两水村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格魅力,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谋在深处,干在实处,赢在新处。

  在两水村,美丽乡村绝不是做做样子,而要把它做成村民增收的新渠道,致富的新平台。该村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农村发展,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使老百姓的“幸福感”变成“硬指标”。积极培育乡风文明,努力建设“村美、风正、民富”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如今两水村正按照这样的新要求阔步前行。立足现状展翅飞,如今的两水村,正以崭新的姿态,以创建“发展工业先进村”、“经济强村”、“省级民主法治村”为抓手,切实提高村级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村庄进一步的精雕细琢,两水村这一片的临山滨水的地方将更加秀美迷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临海新闻
   第03版:巾子山
   第04版:天下·广告
   第05版:括苍周刊
   第06版:括苍周刊
   第07版:括苍周刊
   第08版:括苍周刊
社区矫正的临海经验
临海一农户凭借慈孝信用 获银行授信150万元
临海溪口小学 获赠百套新课桌椅
我们,变成了“城”
国庆返乡 结果迎来厚厚的“罚单”
折翅的鸿雁仍飞翔
今日临海括苍周刊06我们,变成了“城” 2013-10-18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