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风情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宿踏地坪
  □梁天许

  在江南大峡谷的深处,隐藏着一个村落,她有一个古朴的名字——踏地坪。这个村子很小,三面都是逼仄的山,沿溪涧的唯一出口也被青山层层遮掩。据说这个出口原本也是不存在的,只是几年前在大溪涧上造了一座桥后才开辟的道路。那修桥前人们怎样与外界联系呢?路并非没有,只要翻过南面的大山,走上三十里路就可达尤溪镇区,越过西面的大山,行上四十里路可达黄岩。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起中国古代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勤劳,坚韧。为了生存,他们不在乎流血流汗。为了平安一世,他们情愿选择最偏僻的角落生活。就拿踏地坪的祖先们来说吧,砌筑梯田该花多少心血呀!他们舍不得浪费一点点可以砌筑梯田的空间,尤其是村子北面的山,实在是太陡了,即使把石坎砌得很高还是只有几丘狭窄的梯田。相比之下,西面和南面大山的坡度要平缓得多,梯田的层数一多,便有了一种律动的美感。踏地坪的祖先砌筑石块的本领是高超的,那一堵堵整饬的石坎,以至于一位朋友误认为是废弃的地基。正是这些狭小的梯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踏地坪人,最多时,巴掌大的踏地坪曾经生活了103个人。

  我们是在梅雨时节的一个午后去踏地坪的。汽车在雨雾迷蒙的大峡谷中穿行了14公里就到了村子,一条自西向东的山涧横贯村子,十几幢房子大多分布在山涧的南边。一下车,“氧生基地农家客栈”的主人已经在门口迎候了。路旁悬挂着一张“氧生基地踏地坪区域效果图”,根据规划,山涧两旁准备建造十余幢房子,如今已建成了三幢。主人帮我们安置好房间,便开始在自家的灶台上为我们准备晚餐。

  我选了三楼一间面南的房子安歇。南窗旁有一条更小的山涧,小山涧的右边是几十丘梯田,左边是一些坡度较大的山地,山地里有一些南瓜、番薯及一些豆类作物,更多的是杨梅、板栗等果树。雨越下越大,那些绿叶在雨点的敲击下微微抖动着,枝叶间有丝丝乳白色的雾气生成,雾气升腾着,积聚着,渐渐变成了一爿飘逸的大纱巾,遮盖着整个山头,让大山产生了一种飘忽的感觉。我躺在洁白的床单上,看缓缓升腾的雾气,听哗哗入耳的涧水撞击声,睡意便开始袭来。

  下午三点多钟,雨终于消停了,我约了一位朋友沿着山涧向西边的谷底走去,走了几十米,山涧就开始爬坡了。涧边是巨石铺就的石级,以前,这就是通往黄岩方向的大道,如今山口上还住着一两户人家。我们产生了探访的念头,于是开始向上登攀,潮湿的石块上长满藓类植物,鞋底一接触便有打滑的感觉,我们每走每一步都非常小心,上了几十级台阶背上就冒汗了。俯身掬起涧水擦了把脸之后,我们继续向上爬。石级止于竹林前,被雨水浸透的竹林里黑沉沉的,里面的泥路一踩上去就打滑,我们只好打消了继续前行的念头,一步一步小心地挨下山来。回头望望,我们到达的竹林边缘还不及大山的三分之一。

  主人招待我们的晚餐丰盛而不失农家特色。家养的猪肉、鸡肉,自家种的番薯藤茎、嫩南瓜叶,山上采的荬菜和竹林里挖的鞭笋,还有十分难得的柴叶豆腐和盐卤豆腐,更让人欣喜的还有直接来自大陈岛的海鲜,是主人嫁在大陈的女儿直接邮寄过来的。

  晚餐之后,我们在村前村后的水泥路上散步,呼吸清凉而又纯净的空气,与村民们随意地聊上几句,拍些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暮色降临了,我们坐在主人的院子里一边谈天说地,一边继续欣赏涧水的浅吟低唱……

  踏地坪的夜谈不上寂静,除了装点人们梦境的一两声犬吠声和时断时续的蛙鸣,就是那不绝于耳的如鸣佩环的涧水流淌声。

  第二天早上,清脆的鸟鸣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了。走到露台一看,乳白色的雾气正在消退,亮丽的阳光已经洒满山谷,清冽的空气仿佛滤过似的,山上的树木,梯田里的庄稼喷薄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屋前的山涧里,清流在翠绿的石菖蒲边流淌,唱着那支亘古不变的歌谣。我不禁被踏地坪美丽的晨光惊呆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临海新闻
   第03版:巾子山
   第04版:天下·广告
   第05版:括苍周刊
   第06版:新闻超市
   第07版:风情旅游
   第08版:书画
关于杨哲商二三事
夜宿踏地坪
图片新闻
蓦然回首临海古代名人述略(四)
声名远播的小吃麦油脂
今日临海风情旅游07夜宿踏地坪 2014-01-24 2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