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们纷纷骑着自行车进村入户,穿梭于田间地头,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这已经成为涌泉镇的一种新常态。(见本报昨日头版头条)一辆普通的自行车,为何却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因为这一辆自行车,不仅“骑”进了老百姓的心里,也“骑”出了我市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气象。
其实,严格来说,干部骑自行车下乡进村并非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气象,而是一度被我们丢弃的老传统。相信很多人一想到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干部,就像想到一个本家亲戚或者老街坊老邻居一般亲切。他们大多面色黝黑、戴着凉帽、骑着自行车,在田头和老农话桑麻,进村居跟大娘大婶拉家常。那个年代,一辆自行车,干部骑得起,老百姓也骑得起,骑着自行车的干部,在老百姓心中就是“自己人”。村间地头难得来辆桑塔纳,老百姓就会觉得:那是“上头”来的“大官”,到处看看说几句话就要走的。毫无疑问,“大官”在老百姓心中是有距离感的,老百姓最信赖的,还是身边那些骑自行车的干部。骑自行车的干部为何深得民心?那是因为,骑自行车的干部没有架子,骑自行车的干部随叫随到,骑自行车的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
不知从何时起,干部队伍已经不骑自行车了。干部下村,哪怕只有五公里的距离,也得靠轿车送。机关单位公车派不过来,就给私家车下乡发补贴,似乎干部们离开轿车就不知道下村的路往哪走了。更让群众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家里离工作单位的距离很短,骑辆自行车最多十分钟就到,却每天需要专车接送。干部出行交通工具的轮子多了,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也就远了。老百姓对坐小轿车下乡的干部有这样的评论:来时一阵风,走时挥挥手。可见,这样的干部,在老百姓心中更多的只是走过场,激不起老百姓的认同感。
当然,提倡干部骑自行车下乡进村并不能搞一刀切。有些路程较远的地方,如果骑自行车去反而要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样就要因地制宜采用其它交通工具。何况,干部作风转变的主要“看点”不是一辆自行车,而是骑在自行车上的人。如果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热情不高,对待群众冷冰冰,那么,一辆自行车并不能拉近干群关系。干部骑自行车下村,目的是让群众“有话喊得应,有事追得上,招手就能停”,也就是说,干部要随时随地都能和村民交流,帮助村民解决问题,这才是干部骑自行车的意义所在。
希望干部们的自行车,能骑遍临海的大街小巷、田畴阡陌,骑进更多老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