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巾子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重青史两布衣
  □龚泽华

  在中国历史上,布衣而能入青史者,实如凤毛麟角。临海人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就是名垂《宋史,隐逸列传》的两名布衣。

  宋代元祐年间,徐中行设帐授徒,教授远近,足迹几遍浙江,来学者肩摩袂连(见《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自称育人当身体力行,为学当顺序浙进。他备儒林、隐逸、卓行于一身。其子传承父学,以诚敬为本,廉洁为体,而以行善泽物为用。朱熹曾表章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以道学传千古。”时人称他们为“理学辟三台”的教育家。

  徐中行年青时便好学,曾仰慕创新教育方法,提倡“明体达用”之学的大学者胡瑗,徒步至汴京求学,得司马光赏识,称他将来“不为国器,必为儒宗”。后从胡瑗弟子刘彝学习。学习期间得胡瑗经义,反复诵读。夏不摇扇纳凉,冬不生火取暖,夜不安眠而辗转思考。苦学一年后回家,修理小屋,端坐静思,探索教授之道。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他知道言传身教以身教更为重要,所以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修为。父死之后,他蓬头赤足,在坟边筑小庐守墓。亲自给经抚养老母。而且尽自己能力安葬了十多个贫苦无后的死者。他教育学生,从扫地洒水,应酬对答,及以后的治国平天下,都要不失人的本性。

  朋友罗适奉命出使两浙路,推荐徐中行代替自己的原职,他坚推不受。台州太守李谔举他“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字齐备,礼请他出仕,他始终不答应。儒家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有“兼济天下”的机会,为什么拒绝呢?有人怀疑这是在“盗取清名”。他的回答道出了心中苦衷。因为当时权相蔡京当道,政治昏暗。所有才德之士被放逐流放殆尽。每次听到有人被放逐,他都要大哭一场,一天,他去黄岩看望朋友,不料这友人也被贬谪充军。他把自己所带文章全部烧毁,弃巾扶杖去了委羽山。有人质问,他便说,“人若无行,与禽兽何异!我有了八行便应该做官吗?那没有做官的就都像禽兽一样无品行了!”意思是说在这个世道,有品行有学问的不必做官。也许,天下隐逸之士都是这个心胸。

  宣和五年,中行卒,人称“八行先生”。后人论台学源流,以中行为首。

  徐庭筠是徐中行第三子,亦热心教育,传承父亲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人称“温节先生”。

  徐庭筠生不逢时,正是秦桧弄权,弄得满朝乌烟瘴气之时。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写《咏竹诗》以明志: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处也无心。

  葛坡始与龙俱化,解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当时,科举考试热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他竭力反对。他大声疾呼:“现在是该歌颂的时代吗?”他始终拒绝参加科考。

  这让人想起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芳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的现实就如此糜烂。据说作者林升,就是“二徐”的学生。

  黄岩县尉郑伯熊离任时,特意去向徐庭筠辞行请教。庭筠说,“富贵易得,名节难守,希望你安于时运,顺应变化,弘扬社会美德……”郑伯熊恪守其言,后来为官备受百姓赞扬。

  他的学识以“诚”“敬”为主,谨言慎行,敬上爱下,诚以待人。他生活上总是,夜,先上床而后脱巾;晨,先戴巾而后下床,平素一派正气,无半点萎靡之态。待人接物,不打诳语,不开玩笑;不注重外边修饰,而注重礼节修为。不在背后随便议论人,遇饥寒之人给衣给食,而自己却无片瓦,租住于他人之屋。他就是这样重视修心养性,于人为善,并以此影响和教育学生。

  难怪大儒朱熹写诗赞颂:

  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

  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

  后人有评,“台郡绩学之士肩背相望,皆本二徐先生之教。躬行实践,不失尺寸。迨至国朝乾嘉以来,魁儒接踵,而临海与黄岩尤盛。”(《二徐先生祠墓记》)可见“二徐”之学,后继有人。

  二徐先生祠墓,在临海沿江镇下白岩村峙山。墓面刻石,中为:“徐正定先生及子温节先生之墓”;右为:“署临海县事黄兆台巡视修复”左为:“大清嘉庆十三年冬浙江巡抚阮元祥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临海新闻
   第03版:巾子山
   第04版:天下·广告
   第05版:括苍周刊
   第06版:新闻超市
   第07版:旅游
   第08版:摄影故事
名重青史两布衣
七言绝句十首
时间蝴蝶
鬼斧神工
追忆似水年华
登云峰
今日临海巾子山03名重青史两布衣 2016-11-11 2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