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汪法庭,他的名字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家族里是“法”字辈,父母识字不多,由“法”字展开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法庭”,因而得名。未曾想,他真的与法律结缘,成为一名司法工作者。
初见汪法庭,他正在案头上忙碌,社区矫正、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都需要他集中精力去完成。这位才30多岁的临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头顶的发丝已经花白。
工作多年来,汪法庭获得了多个称号。上级表彰他是“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省明星司法所长;同事赞他是创先争优,为辖区平安添砖加瓦的“汪先进”;群众夸他是兢兢业业、“不怕麻烦”的“好所长”。不过,在汪法庭心里,他对自己始终只有一个定位:做一头不忘初心、苦干实干的“黄牛”,为辖区的司法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管理创新,倾注“司法柔情”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所的核心工作之一。采访时,汪法庭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殊的清单,上面列有敬老服务、交通劝导、慈善义工、平安巡逻等多种服务岗位和12家联系单位。根据清单,社区矫正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与爱好,自由选择义务服务项目和时间。
这种类似饭店点菜,因人施矫的创新管理模式,是汪法庭结合司法所工作实际,在古城街道探索建立的系统化社区矫正义工服务“点单制”。
“以前社区矫正工作,通常都是安排社区矫正人员去扫大街,劳动场面走形式,劳动内容老一套。而且不少人顾及‘脸面’,觉得有伤自尊,产生了抵触心理。”汪法庭说,古城街道位于市中心,各类公益活动比较多,而社区矫正又恰巧需要8小时的社区劳动。所以,他想到了将两者结合,让社区矫正人员加入义工和志愿者组织,通过做公益、服务别人的形式,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和社会价值,达到以社区矫正的刑罚形式来改造对象的最终目的。
果然,汪法庭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2016年,“点单制”社区矫正模式推出后,受到了社区矫正人员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社区矫正义工服务1600多人次。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项目和灵活的时间安排让大家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帮助别人,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被他人认同的归属感,接下来我会继续参加公益活动,用行动回报社会。”一名社区矫正人员说。
针对困难监管对象,汪法庭也总是亲力亲为,协调各相关单位,开展各种“暖心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廉租房申请、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让更多的人重新融入社会,收获新生。
调解纠纷,乐当“司法和事佬”
少一起纠纷,社会就多一份和谐的希望。在调解纠纷上,汪法庭说,他有两个诀窍,一是对当事人保持着一份诚心和耐心,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素养。
在他工作辖区内,曾发生一起“船舶股权纠纷”,涉案标的达300多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纷争,当事人各持己见,气势汹汹,一度摆出以暴力群殴的场面。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让大家重归理性,汪法庭放弃休息时间牵头调解,苦口婆心地,反复做当事人各方的劝解疏导工作。经过36小时的连续奋战,这起棘手的纠纷终于得以成功化解,避免了一场可能因矛盾激化,由民事转变为刑事案件的发生。
“调解纠纷,就好比医生看病,我们首先要耐心地寻找矛盾的症结在哪,学会聆听,学会理解,然后利用相关法律知识‘对症下药’。等当事人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矛盾也自然化解了。”汪法庭说,他希望大家的矛盾都能化干戈为玉帛,为此,他愿意用一颗自己火热的心,暖热一颗颗冰冷的心。
除了个人调解外,在多年的调解实践中,汪法庭还先后推出了“点单式组团调解超市”和社区“夕阳红”调解团等社会力量调解组织。近年来,汪法庭累计参与调解各类疑难纠纷100余件,2016年其负责指导的驻古城派出所调解室共受理1405件,占整个台州市警调联动调处案件量1/4以上。因此,在辖区,他还有着“司法和事佬”的美誉。
弘扬法治,推动“法律进社区”
维护社会稳定,法治进民心尤显重要。近年来,汪法庭积极探索建立了由古城街道办事处、司法所、村(社区)及网格等“四位一体、四方联动”的法治宣传和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形成分块管理、网格到人、责任到位的工作模式,以方便群众的需求。
在他的积极推动与谋划下,古城街道东湖村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为契机,投入上千万资金,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文化大楼,并在白塔、白云、杏花三个小区开展“法治文化”进小区活动,大力营造群众“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社会法治氛围。目前,古城街道35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律师值班窗口,为来访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作为一名基层司法所所长,汪法庭在平凡的岗位上筑起了一道道和谐、平安的防线,践行着基层司法行政干警一心为民的担当和责任。汪法庭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带领古城司法所围绕我市创5A景区、“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为平安临海、法治临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