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那是一个冬天,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18个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民走上了希望的田野,小岗村也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然而,你知道吗?早在1965年,位于浙东沿海的白水洋皂树村,也有这么一批农民,他们严守口风,却以和小岗村18位农民一样的心理,迫于生计,顶风冒险,偷偷走上了分田到户的自我改革之路。
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回顾这段历史,记住这个鸣响在浙东沿海的改革开放“春雷”,记住这些隐于历史的中国农村改革“急先锋”。
为了活下去,群众自发分田到户
10月12日,记者来到白水洋镇黄坦皂树村,海拔300多米,一个名副其实的偏僻高山村。
“黄坦的穷,在全市都是有名的,就算不是最穷,也是之一。”曾任黄坦公社党委书记,现已75岁的金绍兴介绍。而位于黄坦山上的皂树村,更是如此。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田地集体耕作记工分带来的弊端,亩产粮食越来越低,人们不够吃,经常饿肚子。皂树村的生产队里还流传着“三个一”的说法,就是一个人一顿能吃下一斤酒、一斤肉、一斤米。相比现在,“一家3口人,一天两餐米饭,1斤米就足够全家人吃一天了。”村民说。
后来,情况更糟了,由于吃不饱饭,不少人脸上都浮肿了,大家心中有怨言。于是,就有人想到了分田地。
分地的事情,一开始完全是群众自发行为,几个挑头的群众说分,大伙儿就都同意了,村干部们不好带头,也就默认。不过,他们对外一直不说,全村人都明白分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大家一起保守这个秘密。因为只有守住这个秘密,他们才有饭吃,才不会饿得全身浮肿,家人也才能勉强活下去。
村党支部书记李方满及村民李宏响、李宏军等人回忆,村里第一次小范围的分田地应是1965年,“是村民李茂东、李茂金、李宏迪等几个人带头分的,他们不是干部,但在群众中有威信。当时分的有一块地是种苎麻的,后来第二年盖起了房子,所以记得牢。”
一开始的分田地,都是分分合合,分个一两年,上面干部来查了,或者政策一紧,他们又合回去,之后再分。
猪口地、牛口地,想尽法子“瞒天过海”来分田
不过,皂树村大规模的分田,还应当是1975年前后。
“我从部队回来是1975年,那时村里的田地就已经分了。”65岁的李宏军说。
当时,为了避免上头检查,他们想到了各种办法来分田,主要是以猪口地、牛口地的形式。
一头猪要吃多少粮食,就分给大家多少田地。一头猪的口粮是120斤,他们就报上去150斤,名义上是种了给猪吃的,实际上人自己也要吃,而当时,养猪是鼓励的。而生产队的牛,他们就分给队里劳动力最好、最忠厚的人,每人一头,再补贴3分田。等牛老了,卖掉的钱,归集体所有。另外就是一些田埂地,按人口分,每人分得一些。有了田地,大家都很卖力地耕作,也能吃饱了。
他们以这种方式,偷偷地操作了好多年。不过,有一回,还是被发现了。那大约是在1976年,上级领导来检查,看到村口的一块包菜地,长得特别好,就怀疑他们私分了那块地,还对村里的干部进行了批斗。
被批斗的当事人,有一位是已经90岁的李义洪。
原来那年,皂树村分村口包菜地的时候,李义洪是负责给每人分包菜株数的,一户人家五六十株的样子,被检查组作为“分田头子”“单干户”典型,罚款25元。
那个年代,一般人家也就存着三五元钱,有个30元,就可以盖新房了。李义洪交不出罚款,工作队就把他家的一个木箱子和一张桌搬走,扛到安基山农场开现场批斗会,“箱子还是他自己扛上去的。”批斗后,村里第三小队的会计李宏现就把记载有各家分田数量的账簿烧掉了。
然而,田地一分,就有饭吃;田地一合,就会挨饿。铁打的事实,摆在这些农民面前。要知道,中国农民是最纯朴,但也是最讲究实际的,他们心里明白,要想家人不挨饿,分田各自单干是最有效的。
农民明白的事,干部当然也明白,但是他们不能公开表示支持,到后来,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慢慢地,整个黄坦公社都在私下里偷偷摸摸分田地。
公开分田后,存粮从300斤到1000斤,“中央这阳光是照到老百姓心里了”
1978年底的一天,时任黄坦公社党委书记的金绍兴正在黄坦中央屋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当晚9时30分才回到办公室,就听工作人员通知,“区委打来电话,让各公社书记明天一早到县里开会,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说是土地可以分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县里的会议,足足开了2天。当金绍兴将会议精神传达下来时,老百姓都说:“中央这阳光是照到老百姓心里了。”
“要想农民肚皮饱,田地就要分得早。”40年后的今天,金绍兴不禁感慨。
公开分田后,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劳作,农民的积极性就更高了。88岁的李义赠老人回忆,“那时,每天天色微微亮就起床到田地去,直到天黑吃晚饭才回来,中饭都是老太婆送过去的,有时自己带干粮,用番薯粉和成团,伴着粥汤吃。”
“第一年,特别辛苦,不管晴天、雨天,都呆在田地里。我还跟老太婆一起,用石头搭建了茅草棚,晚上就睡在那里,担心别人半夜过来偷稻谷。刚开始的3年里,我们的田地上都建有茅草棚守着,后来就拆掉了。”
分田的结果怎样呢?
李义赠说:“还是集体土地的时候,我一年只能分到300斤粮食;后来偷偷分了田地,一年有粮食700斤;再后来公开分田地后,已经可以达到1000多斤粮食了。”
乡村振兴,农民致富,打造农村经济新高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劳动力也可以外出打工。皂树村毕竟山林居多,田地少,于是,村民李茂金、李茂利等人第一批去外地寻找田地种植。
先是听说江西崇仁县巴山镇大片山地不要租金,随便种,他们便跑去看,结果山地荒草树林太杂不合适,后来到了宁波联丰村承包田地种植水稻,村民李宏田、李宏标等人都去了。
如今,皂树村150户人家,其中73户居住在宁波,38户居住在椒江、临海等地,而村里的常住人口只剩下20来户,近40人。也就是说,90%以上的皂树村村民,离开了原来的村庄,过上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
9月,我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来皂树村所在的黄家山村,与附近的陈家山村、高庄田村合并成新的行政村赤峰村,人口规模扩大到近1400人。同时,该村成立临海市白水洋镇赤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而原皂树村的党支部书记李方满,一跃成为新的赤峰村党支部书记。
“新村庄,新使命,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今后,我们将致力于茶叶、高山蔬菜、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赤峰新高度。”李方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