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名山很多,如国家森林公园括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桃渚、休闲养生羊岩山、道教十九洞天盖竹山、浙东诗路终点巾山等等,这些名山都为临海人民争光添彩。
关于楼石山(马头山),观其雄、险、奇、特、壮、美,颇具名山气象。我每逢路过都看看此山的壮美。我也曾和友人登临其境,沿着镇政府和马头山村集资修建的胜景楼拾级而上,有一古井据说是唐代高僧怀玉饮泉处,再上行有老倌背老安人、双鹰洞景观、还有狮子窝、蛤蟆望月、仙女沐浴、仙人摆桌、蜻蜓拜月、龙角直耸、石金鸡、石玉兔、百花娘子洞等。岩上有“海阔天空”摩岩石刻。百花洞上有一线天奇观等。遗憾的是,笔者寻迹登悬梯时,因身体不适未能到达顶巅,无法仰望四周美景。
近日,我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如宋代的《嘉定赤城志》、明代的《五岳游草广志绎》和《三台文献录》,还有《民国临海志》、中国文化名城临海《名胜卷》、《诗词卷》、《临海市地名志》等,现摘录如下:
南朝时有永嘉太守谢灵运《游山志》云:“楼石山,群峰峥嵘,有大小石楼,内看者为小,外观者为大,独特风光。多支子。”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得知临海山水神奇,16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举着火把,伐木开径来临海,写下咏唱临海的诗篇。 唐时净土宗高僧怀玉记有“大小楼石山”,“内者为小、外者为大”。怀玉高僧为楼石山附近人。
宋朝也有《嘉定赤城志》云:“楼石山,西北带江,仰望如楼状”。该志为宋临海名人陈耆卿所著。明朝的金贲亨,字汝白,号一所,临海人,正德进士,仕至提学副使。曾写了一篇《楼石记》云:“楼石为吾台名山。”“巨石出其巅,遥望若楼,因以名山”,并称“势远而雄,厄于江不得达,乃突而上,有凌空拔群之状焉。”“山高石虚,云散日来,辉光内融,洞若无物,有高明广大之象焉。”“山光下涵,江流上润,若濯若潔、若镇而定,有相济之道焉。”
明朝著名的地理旅游家王士性也在《台中山水可游者记》一文中写道:“楼石岩,俯江之汜与涌泉对,山顶怪石磥砢阑干, 如架重楼, 可望而不可陟。”
清朝的蔡燕綦在《马头山夜泊》诗中有:“一发青山是马头,晚潮初落客帆收。”“何当一洗尘中眼,高卧元龙百尺楼。”之句。
近代,临海名人、教育家陆翰文在《登楼石洞天(马头山)》诗中也曾写道:“危崖壁立高千仞,一径羊肠路可通。江际湿云霏晓雨,海边初日接苍穹。”“登山有屐追康乐,暇日凭临俯万方。”“我自神游更亲切,白云闲煞此江乡。”之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名胜卷》专门写了一篇《楼山奇景马头山》一文,非常详实(今简略)。
《临海市地名志》在“马头山”的条目中写道:“马头山,高程226.8米,紧靠灵江。山顶岩突兀似重楼复阁,从不同角度看去则又酷似马头,今已通称为马头山。当地民谣:‘马头山,马头山,上望台州府,下望海门关。马头山上好种田,马头山下好晒盐。’”
从上述史料得知,自晋至明均称为楼石山,清代后称为马头山。称楼石山看似如“楼”,称马头山者以山像“马头”。中国文化名城临海《名胜卷》称: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将军抗倭时骑的白马被敌箭射死,神人送他一匹白马,白马死后变为石马,因此称马头山。还有一种说法:马头山原是白马山。白马山有一神马原在始丰溪和永安溪交界的灵江边上,神马见一仙女云游楼石山,神马一时高兴奔向仙女,马头已达楼石山,但身体还在原地。查阅了《临海市地名志》中的白马山,注解云:白马山在更楼、西郊两乡间,当始丰溪与永安溪汇合入灵江处之东面,高程177米。书中没有记载神马与仙女相会的故事。但是人们站在马头山北面江边,远望马头山,却像一少女仰卧山巅,她的秀发披到灵江,真像仙女沐浴,此景真是美之又美,奇之又奇。
楼石山之行,一路走来,在诗里,在画里,让我足足领略了楼石名山的秀美。此山今属沿江镇范围,该镇也是名人辈出,如唐代净土宗高僧怀玉大师,长期在净明寺(弥陀庵)诵佛,他的传说《中国通史》曾有记载。还有宋代名儒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墓在白岩岙村,朱熹因公来台,特拜墓下,大书以表之曰:“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又赋诗云“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此外,还有明代王士性也是沿江镇兰道村人,于万历五年(1577)登进士、历官确山知县,礼科给士中,吏部给士中、广西布政司参议,澜沧兵备副使、河南提学、山东布政司参政、终南鸿胪寺卿。他不单是一位名臣,还是一位著名的地理旅行家,他比徐霞客早了40多年,近来全国《王士性研究》很多。如果将楼石山(马头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一起是很好的自然、人文旅游景观。旅游业是古老而又新生的产业,是综合性的,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生态、休闲等学科,如果能规划好、开发好、宣传好,我市这一名胜景观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