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虚之少将,临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传奇式将领。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虚之担任八路军总部的无线电大队长和通信营长,充当了朱德总司令的千里眼、顺风耳;后随罗荣桓将军转战山东,负责整个野战军的通信工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军发起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7月底,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兵分三路向华北进犯。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各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毛泽东、朱德等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请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经过国共两党多次谈判,终于在9月达成《合作宣言》,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迅速开赴抗日前线,踏上了与日军、伪军和顽军浴血奋战的征程,中国历史进入到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
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为适应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的需要,我军通信兵适时调整了编制体制,以延安为中心,我军通信兵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各旅团、支队都编配了通信分队,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布局,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1937年8月下旬,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为加强党对抗战时期军事工作的领导,成立新的中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原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第三局转隶为中央军委参谋部第三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抗日战争中通信兵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赋予重要使命,并做出了一系列决议和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1937年7月至1938年初,军委三局机关进驻延安东关。抗战初期,机关与直属单位的编制比较简单,机关精干,人员也只有10个。当时的局长是王诤,下设通信联络、技术材料、行政管理三科。朱虚之此时担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通信科无线电大队副大队长。
1938年1月16日,毛泽东在签发《关于加强无线电通信工作的训令》中指出:“在游击战与运动战中,各支队及兵团长的联络,自上而下的指挥,自下而上的报告及友军的相互通报,在我们部队中通信工具的不发达,使无线电通信占着重要性地位。如果对这一工作的松懈或秘密的泄漏,将影响到战争的胜负。”
训令还对通信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电台要切实实行通报的秘密规定,对不同系统的通报,波长、呼号要严格分清,如有违犯疏忽者,要给予纪律上的制裁;二是深入敌后的部队无线电通信工作要紧张敏捷,简化电稿文字;三是前方总部要设置专台收听游击支队及运动大的部队的电讯。四是通讯器材来源困难,主要靠自己购买搜集,数量如实上报,服从统一的支配。
1938年,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中指出:“现代化军队之作战,前后方是同等的重要……所以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联络。……通信联络,则包括有线电、无线电、空中和陆地的通信工具等。这些对于机械化兵团,都是如像命脉一样的重要。”
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对通信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通信兵组织开展通信建设尤其是无线电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抗日战争中,朱虚之也与千千万万个通信兵一样,谨记首长的重托,牢牢守住本职工作,发挥了自己“鲁班石”的作用,为最后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平型关大捷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向抗日前线出动,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另一方面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8月下旬,八路军主力出征时,朱虚之所在的总指挥部通信科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属各师、旅,以及国民党友军阎锡山部、卫立煌部等,都建立了通畅的无线电通信。各师同各旅及担负主要任务的团也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朱虚之和他的无线电分队人员,不顾行军的疲劳,坚持利用行军休息和宿营等时机架台联络。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则在炮火纷飞中即刻架台通报,保证了重要电报的及时收发。
9月23日前后,八路军先头部队115师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时,日军第5师团侵占了阳原、蔚县、广灵,并向平型关、茹越口内长城防线进攻。国民党军第2战区调整部署,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进至晋东北协同作战。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将友军要求与侦察部门掌握的情况,通过朱虚之所在的无线电分队及时电告第115师,指挥该部及时发起了平型关之战。
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平型关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9月,115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派出侦察部队调查平型关地区地理情况和敌情,为平型关歼敌做各种准备。此时,朱虚之带领总指挥部无线电分队埋伏于临近的五台山,架台与115师保持联络,传达总部命令。
部队于25日零时出发。当天晚上,晋北突下暴雨,电台信号被暴雨影响,沟通不畅。埋伏于五台山的总部无线电分队战士们此时心急如焚,生怕与前方部队失联,影响战机。
这时,朱虚之果断下令:“抱起装备,上山顶!”战士们用防雨布裹起通信器材,连夜冒雨上山,急湍的山洪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脚步,他们一步一滑,在拂晓前到达山顶。没有人说一句休息,也没有人累倒在地,大家心里想着前线部队,都巴不得早一秒钟能架好电台。
到达山顶后,通信信号好了不少,战士们架好电台,迅速给115师司令部通信科发去电报,随后得到回应,得知115师也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沿上。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
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25日,无线电分队充分做好开机联络准备,师与团、营连均架通了有线电话,并规定了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
9月25日晨7时许,日军第5师第21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全部进入第115师设伏地区,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其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动缓慢。第115师抓住有利战机,命令全线发起攻击。
伏击战打响后,营以下指挥员使用运动和简易信号指挥,团以上指挥所使用有线电话保持联络。师部和团部各无线电分队的电台全部开机,在五台山顶的总指挥部无线电分队通信战士分秒不敢犹疑,随时向前线传达总部命令。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敌人终未能冲破包围,敌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驻在浑源和保定敌人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在这次战斗中,朱虚之把总司令的电台架在五台山山顶上,与115师的电台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接过战友手中的接力棒
朱虚之从加入红军后,一直有一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他就是海凤阁。除朱虚之四渡赤水时到红9军团单独活动这一段外,他们两人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海凤阁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也倾其所有与朱虚之分享,两人共同进步,从反“围剿”,到长征,再到抗日战争,一同为部队无线电的通信事业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而朱虚之没有想到,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自己永远地失去了这位好战友、好兄弟。
1942年5月中旬,日军重兵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数万日军在数十架敌机的配合下,采取“集中兵力辗转扫荡”的办法,妄图聚歼八路军主力,攻击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首脑机关。
5月24日夜间,日伪军已形成了对姚门口、青塔和偏城镇的合围圈。这时,129师主力跳出外线作战;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等机关和部分掩护部队共1万多人,被敌包围在偏城和辽县交界的南艾铺、十字岭一线。25日拂晓,日伪军从四面“铁壁合围”,集中猛烈炮火和六架飞机轮番轰击,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十字岭中弹牺牲。
午夜,前总通信科科长兼无线电大队大队长海凤阁、副大队长朱虚之接到总部的命令,带领通信科全体人员突围,海凤阁将大队带枪的40余人组成掩护战斗队,随时准备战斗。
5月26日受到敌人堵击,四周响起敌人的枪炮声。为了查清情况,海凤阁派出警卫员前去侦察,其他人员安排在山内各个沟岔灌木丛中隐蔽起来。
5月26日深夜,海凤阁和朱虚之商量,为防止人多目标大,决定将无线电大队编成多个小组分散行动,相约到山西辽县东安村会合。
5月27日,敌人慢慢缩小了包围圈。在敌人的飞机轰炸、机枪扫射、大炮轰击下,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被压缩在一条又长又窄的土沟里,情况险恶,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当机立断,决定分散突围。海凤阁和朱虚之所带通讯科是一个突围单位,敌人的炮弹不断在队伍前后左右爆炸,突围的队伍正要登上山头,忽然传来一声怪叫,预示一颗炮弹即将落地爆炸。海凤阁高呼一声“卧倒”,可是队伍后边仍有几个惊慌失措的人在乱跑。
海凤阁一个箭步冲过去,拉住一个就往地下捺。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他两身边爆炸,海凤阁当即被弹片击中。朱虚之看到这一幕,顾不得纷飞的弹片,赶紧和其他同志赶忙围过来救护,只见鲜血染红了海凤阁的衣裤,腹部伤口露出了肠子。朱虚之说:“海科长,我们抬着您回去。”他和同志们一起,噙着眼泪抬着海凤阁走,巨大的伤痛使海凤阁的前额冒出豆大的汗珠。
此时,海凤阁轻轻敲了敲朱虚之的小臂,示意他停下。朱虚之见海凤阁紧咬牙关,左手使劲捂着肚子,右手慢慢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注目望着大家吃力地说:“不要抬我……你们快、快撤……把这本子交给党组织……同志们,革命是要牺牲和流血的,这是光荣的……我不行了,你们应该坚决去完成党交给的通讯任务……”朱虚之接过小本一看,是个电报密码本。顿时,眼泪止不住地从他的眼睛里流了下来。在朱虚之大声的呼唤中,海凤阁终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时年33岁。
海凤阁牺牲后,朱虚之按他的嘱托将电报密码本交给了组织。后经组织考虑,这本本子又回到了朱虚之手中,并任命他接替海凤阁的职务,担任前总通信科科长兼无线电大队大队长。
海凤阁牺牲后,《新华日报》华北版刊载了悼念海凤阁的文章,赞扬他是“华北通信战线上的舵手”。八路军总部在麻田地区为他开了追悼大会,表彰了他的英雄事迹。华北版《新华日报》登载了纪念文章一一《悼华北通讯战线上的舵手一一海凤阁》,该篇文章对海凤阁革命、战斗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
朱虚之接过战友的接力棒后,没有辜负战友牺牲前的期望,他带领的无线电大队不怕艰苦牺牲,保障通信安全,在战争中屡屡立功。而海凤阁,也成为朱虚之终身怀念的一位同志。朱虚之在晚年所写的回忆文章《八路军前总的无线电通信》中,还深情缅怀了海凤阁。
参加中共“七大”
在海凤阁英勇牺牲后不久,朱虚之被编入山东纵队,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直工科科长、组织科科长,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他边学边干,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积累了政治工作经验,并参加了多次战斗、战役。当时正是敌后扫荡与反扫荡战斗最为频繁,国共磨擦与反磨擦斗争最为尖锐的时期。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总结和推广连队政治工作的经验,带领部队顺利完成作战任务。
在这期间,他赢得了领导与同志们的信任,被推选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早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通过了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但由于长期紧张的战争环境,一直没有召开。
1943年年底,朱虚之到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后转一部。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 民主、 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大会讨论过程中,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问题》的重要发言;由华北、华中、西北等几个有代表性地区的代表作了工作报告。大会完成了三个历史性的任务: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这是朱虚之第一次参加这么庄严、隆重的大会,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不断记录着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的内容:“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报告还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在后来的战争岁月里,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的讲话也深深激励着朱虚之,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始终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在炮火纷飞中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实现了自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
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