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枪的女战士”“身边的艾滋斗士”“临海小红之家”,一提起叶小红,这些个名词便自然跃入大众眼帘,令人不自觉地想起她和她所从事的工作。
身为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叶小红肩负着全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任,从非典、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到艾滋病的防控,每一种疾病或疫情的发生,无不牵动着战斗在一线的防控人员的心弦。
“时刻准备着,需要即出发”
“时刻准备着,需要即出发”,是叶小红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一旦有重大疫情发生,不管是在深更半夜,还是周末郊外,叶小红都需要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一切,带上防护装备,前往现场展开调查。
曾经,半夜接到电话,需要追踪“甲型H1N1流感”病人,她离开熟睡的女儿,一直追踪到早晨2点多;曾经,我市出现唯一一例埃博拉留观病例,她与病人面对面完成交流调查;曾经,为了追踪感染来源,她深入疫点现场,深入各大农贸市场,深入受灾最重的乡镇,进行调查处置。
“疫情发生时,群众第一时间就会需要我们前往现场;疫情未发生时,也要做好监测防控,不能有一丝懈怠;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默默关注各种可能发生的疫情,采取一切措施,使之消灭于萌芽状态。”叶小红说。
“性格决定,负责到底”,这是叶小红对于所从事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态度;“医学时刻在变,知识不断更新”,这是她在工作10年后,还依旧保有热情,攻读并获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的理念。
“医学没有人文关怀,就是冰冷的机械”
“谈艾色变”的艾滋病,一直以来为大众所垢,“恐艾”是多数人的真实心态。“其实艾滋病的传染性,并没有大家想像得这么可怕,更多的是过分恐惧和不了解。”叶小红说。
我市最早发现艾滋病是在1998年。“最初,每年增加2至3例病人,数量不多;从2008年开始,每年增加十几个,现在则是每年上升几十个,去年一年就有新增艾滋病人60个。”叶小红介绍。目前,全市共有艾滋病人300多个。
面对艾滋病人,人文医学显得尤其重要,“医学没有人文关怀,就是冰冷的机械”。曾经也发生艾滋病人去医院被拒诊的情况,“其实,不单是普通民众,就连医院医生,对艾滋病也存在排斥心态。”叶小红说。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一位患癌症的医生,以患者身份,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最终得出结论:对于绝症病人,心理关怀和帮助是给予病人的最佳良药。而对于艾滋病人,更是如此。”叶小红坦言。
艾滋病如果发现得早,积极配合,及时治疗,完全可以生活得跟普通人一样,也可以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为了让大家正确认知艾滋病,叶小红经常奔波于学校、医院及其他公共场所,开展艾滋病预防宣讲,“很多年轻人得艾滋病,是因为无知和不了解,真是很可惜!”
“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艾滋病防控”
艾滋病人缺少社会关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也许曾经有错,但最终他们也是艾滋病毒的受害者,由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他们更需要关爱。”就因为这样的出发点和人文理念,2010年,叶小红建立了台州市第一个艾滋病防治社会组织——“临海小红之家”。
自成立以来,“临海小红之家”已累计成功申请到6个艾滋病防治项目,项目经费全部用于病人,并于2015年实现台州首个三位一体艾滋病管理模式,即管理在疾控、治疗在医院、随访在社区,以期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来。
“我们之前是未注册的社会组织,现在正办理注册的相关手续”,叶小红说。一旦正式注册,“临海小红之家”就可以有机会获得社会上的资助和支持,让更多公益爱心人士参与到艾滋病宣传和防控中来,“只有了解得越多,影响力越大,才可以更加有效防控艾滋病”。
当前,来“临海小红之家”咨询、检测有无感染艾滋病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多的时候,一天来咨询的就有10多个。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了解,有不少年轻人根本就是没有自我防护意识。”
艾滋病涉及的不仅是医学,更多的是社会学、心理学问题,“一名好的医生,一定是擅于和病人沟通;你只有真正了解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才能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而这一切,都要在关怀沟通的基础上。
“人文关怀+医疗技术+责任心”,这就是叶小红的传染病防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