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经理助理梁利斌介绍,这仅仅只是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一个缩影。2015年,企业砸下1200万元,建设全新的物流传输生产线,实现最大程度自动化传输,效率、效益实现双提升。2016年年中,企业投入200多万元自主研发的拉链切割检验机再次得以运用,目前已有30台投入生产,全面推开后,车间日生产能力将达到300多万条,人工从原来的300人减少至150人,效率大大提升。
“这几年,我们通过在自动化投入、智能物流改造、信息化推动几方面的不断投入,取得了不错成效。”伟星股份拉链事业部总经理章仁马坦言,2011年以来,企业已先后投入6000万元用于开展“机器换人”等技术改造项目40余项,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企业在用工上不断得以优化,每年业绩不断递增。
近几年来,我市企业善用科技创新“金钥匙”,把创新当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创新科技应用,刺激一大批企业由制造逐步转变成创造,实现了发展模式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变。
2016年年初,“正特”收到了德国红点奖Reddot组委会主席的通知,其研发的巴黎伞获得了2016年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这是继2013年刚朵拉吊床、2014年西西里吊伞、2015年中国伞获红点奖之后,正特又一次喜获殊荣。德国红点奖每年都会评选产品设计大奖。2016年组委会一共收到了全球57个国家提交的5214件设计作品,由41位专家评审团进行现场看样评选。正特巴黎伞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体现了获奖产品本身的设计创新和产品品质,而企业相关负责人也直言,这也正是他们致力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其目前通过创新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已逐步进军中高端消费群。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市将产学研有效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引才引智,联合攻关,突破“智造”瓶颈,通过市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开展项目对接,解决经济发展中缺人才、缺技术、缺项目的难题。2016年以来,已促成市政府分别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签署了共建临海技术转移中心框架协议、入驻军民两用中心协议,成功引进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4家单位入驻军民两用中心,并帮助复旦大学在临海成立复旦科技园技术转移(临海)有限公司。
企业出题,专家接招。市里也不断加强科技项目对接,海翔川南药业与中国工程院陈芬儿院士签署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框架协议,9家企业分别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签署了校企科技合作意向协议,并组织专家赴各镇(街道)走访企业60多家,收集并发布大院名校科技成果1000多项,征集技术难题 40多项。
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产业发展已成临海企业的共识。截至目前,我市企业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均迈入百亿行列,规上工业总产值居台州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