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是农历丙申年腊月初八,也是传统的民俗节日腊八节。这一天,我市一些社区、学校、慈善组织、寺院都向市民免费发放腊八粥。有市民说:“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过年的味道。”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民间还保留有“腊八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喝完腊八粥就是准备过大年了。民间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千百日好饭入口,不如一顿腊八粥。”因此,腊八粥是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饮食。
2015年1月,河南少林寺首次提出将少林寺腊八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月,灵隐寺腊八节风俗,成功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杭州有个老习俗:年年腊八节,都要喝上一碗灵隐寺的腊八粥,福气满满地过新年。这就是一碗腊八粥背后传递着的文化年味。
而在我市,喝过腊八节那一碗吉祥粥之后,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巷子里那一摊摊冒着热气,香飘扑鼻的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预示着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商场、超市里那一排排挂起的红灯笼、中国结,预示着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因而,腊八节的腊八粥又是过大年的一种文化载体。
在我们儿时的印象里,过年是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新衣新鞋,充满山珍海味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曾几何时,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过年,再也没有像儿时那样期盼。过年渐渐淡而无味,这是可悲的现象。
其实,过年过的不是经济生活,而是文化传承,是传统民俗。如果我们一味从物质经济角度去谈过年,年,只会越过越淡;而一旦我们重新从文化传承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过年,你会发现,过年的味道是不可或缺的,并将成为民族千年的印记。而这个,才是年最重要的意义,也是年最厚重的内涵。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作灵魂,则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不可遗忘过年的味道,就像腊八节的腊八粥,我们年年去喝,但我们喝的不单单是一碗饱腹的粥,而是一碗充实灵魂与思想的精神之粥。这就是腊八粥背后的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