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受产业结构调整及互联网深度融合影响,各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成为必然。一些职业在竞争大潮中消亡,就会有更多的职业“诞生”。这些伴随“互联网+”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许多人的择业选择,也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每一种新兴职业的出现,都是市场需求发酵的结果。世事变迁,市场需求推陈出新,也许这个新行业是“昙花”,仅仅是时下的“一现”;也许它是一颗种子,经历市场的考验后会像“淘宝卖家”一样长成一个全新的职业。不管如何,市场经济下尝试就是机会。
新兴职业,有趣又挣钱,看上去很美。然而,新兴职业,是不是未来就业的好门路?具不具备普适性?能不能作为就业增长点?这一切,都等待市场去给出自己的证明。
网络写手:用键盘敲出春秋冬夏
姓名:徐丹芬
笔名:暖烟
年龄:35岁
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窝在被子里拿着手电偷偷看自己喜欢的“闲书”的经历。男生的武侠小说,女生的言情小说,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属于很多人青春的回忆。
后来,电脑进入了普通人的家庭。最早在BBS上写小说的痞子蔡,用一本《第一次亲密接触》让70后、80后们第一次打开了网络小说世界的大门,也让他们惊叹:原来网络小说也可以这么好看。
而今,随着移动终端的爆炸式增长和智能系统的大量应用,在网上看书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凭借着一批孜孜不倦的网络写手和热情挑剔的网络读者,曾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迅速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徐丹芬,就是一名网络写手。
从小,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酷爱文学的她从初中开始就尝试写小说,虽说那时笔法还相当稚嫩,但是她写的小说总能成为同学们之间争相传阅的“宝贝”,这也更激起了徐丹芬的写作劲头。
初中毕业后,徐丹芬进入到一所中专念书,因为环境的改变,周围的新同学们谁都不了解她的爱好和水平,徐丹芬失去了她的第一批“读者”,这也让她的写作热情慢慢熄灭了。在其中很多年的时间里,徐丹芬看了很多书,认识了很多文学创作者,但却从来没有再拿起笔写过一个字。
从学校毕业后,徐丹芬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王斌,当时的王斌还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家里全靠徐丹芬操持,徐丹芬并没有任何犹豫,她只对王斌提出了一个要求:等以后你的工作稳定了,我想要辞职在家写小说,你能支持吗?王斌知道,妻子心里的文学梦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很坚定地同意了,毕竟这是徐丹芬的梦想。
当他们的孩子出生后,王斌也有了稳定的工作。他对妻子说:如果你愿意,就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吧。
那时候,徐丹芬发现,网络写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职业。打开互联网,搭着网络文学的快车,众多“网络书屋”、“文学网站”纷纷崛起。从“黄金书屋”“榕树下”,到如今无比庞大的“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等,他们的受众非常庞大,网罗了近2亿的读者。
2015年,徐丹芬到腾讯的云起书院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笔名:司马无知,正式成为了一名网络写手,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本网络小说《豪门冥婚:冷酷鬼少娇蛮妻》。在徐丹芬看来,网络小说有3个特点:“奇”,即情节和构思要新颖爽快;“快”,即要有更新速度;“俗”,即要通俗幽默浅显易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浅显易懂:“现在的网络文章,其实也是一种‘快餐文化’,大家看文,就是一种打发时间,所以网络小说都是怎么顺畅怎么爽就怎么来,如果写得太深刻了,反而会失去读者。”
同时,徐丹芬也认为,网络写手也是一种流行文化,有着许多的流行元素,比如,前几年很流行的穿越题材,读者群众多,所以网络写手就写出了大量的穿越题材小说,还有都市言情、恐怖、玄幻等等,尤其是玄幻题材,近年来一直地位坚挺。
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徐丹芬就开始进入了创作状态,打开电脑,泡上一杯热茶,让自己的思绪完全进入自己创作的人物和情节中,脑海里构思好的故事不断地跳跃出来,新奇有趣的章节也在徐丹芬噼里啪啦敲击键盘中,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维持稳定的读者群,所有网络写手都面临着更新压力。成为原创网站签约作者后,徐丹芬的压力更大。徐丹芬说,如果保持不断更的状态,网站还会发给作者一笔“全勤奖”,用以鼓励作者。很多人就是冲着这笔钱,也要每天协作不能断更。目前,徐丹芬大概日更5000字到7000字,三年多的时间里从不间断,“写得越多、越稳定,读者对你的关注度就越高,一旦断更,读者就会流失,因为对选择这部作品的读者来说,每天读最新章节已成了一种陪伴。”
徐丹芬说,网络小说有极强的互动性,读者的反馈都需要考虑,直接影响故事走向,作者要不断承受压力。当徐丹芬所写的小说留言区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留言,收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后,为了阅读量考虑,徐丹芬也开始迎合读者,甚至研究读者心理。
对于一名网络写手来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自己的书能被更多的读者所喜爱和接受,当看到有人在书评区催更的时候,对徐丹芬来说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就感。“当看到有人催我更新,那种感觉像打了鸡血一样,有时候我半夜爬起来还要再写几章。”三年来,徐丹芬一直保持着每年40万字以上的写作量,这是对读者的负责,也是对收入的保障。
那些顶尖的网络写手在他们的圈子里被称为“大神”,而真正能成为大神的人却没几个,绝大部分的网络写手还是普通人,拿着比一般人还要低的收入,在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不同的网站给予作家的报酬很不一样。打个比方来说,读者在网站每订阅1000字需要花3分钱,而网站能给作者2分钱,也就是说如果一位作者一天写5000字,有1000位读者肯花钱订阅,那么作者一天才能收入100元,一个月3000元,还涉及缴税的问题。而实际上能拿到这个数字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现在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到2000元之间。”
网络让更多有文学梦的人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但是这也是一条非常难走的道路。徐丹芬说,自己不会放弃创作,并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新媒体编辑:坚守新闻职业的底线
姓名:周迎晨
年龄:24岁
职位:临海在线新媒体编辑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给老百姓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的话,增加就业渠道应该可以算作其中之一。而新媒体编辑这个职业,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生,同时也是为互联网服务的新兴职业。
那什么算是新媒体呢?当然是和传统媒体区别开来。以前老百姓们获取信息,主要是依靠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自从互联网兴起后,微信、微博、手机APP在日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被人们称为继报刊、电视、广播后的“新媒体”。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出现,已经在最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尤为明显的是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由此如何向新媒体、网络新闻内容的编辑,新媒体编辑的思维上进行转换,如何提高新媒体编辑能力,也日益跃升到很重要的位置。
在临海在线网站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他们的新媒体编辑周迎晨。周迎晨2016年刚从大学毕业便应聘到临海在线从事这份工作,这与她在学校里学的专业传播学(网络传播方向)是非常对口的。
周迎晨现在负责的就是临海在线微信公众号每日的推送内容。众所周知,临海在线一直是立足于临海本地,传播“草根新闻”的媒体之一,他们的公众号也以此为目标,每天尽量保证原创一篇与临海老百姓相关的新闻内容,这对集采与编一体的岗位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
刚开始从事这份职业的周迎晨,也难免迎来自己的“困难期”,每天找内容,选策划,交选题,写稿子,P图片……每一个程序都要自己来完成。她从早上一睁开眼,就开始思考:今天我要做什么内容?网友们关心什么?临海又发生什么大事了吗?
到了周末或者法定休息日,虽然不用去办公室上班,但是在家里也必须要编辑新闻,准时推送。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新榜服务)统计,2016年一整年,临海在线微信公众号公推送了332天,推送内容1768篇,累积阅读数超过了548万次。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她真正能休息的时间少得可怜,所有的时间都是为了“推送”而服务。
即便如此,周迎晨仍然需要对阅读量负责。她告诉记者,每天在点击发布之前,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生怕有些什么错误是自己没有检查出来的。要知道,微信推送后,即使有错误也是无法在后台修改的,如果错误实在太大,只能把整片文章删除掉,这样对读者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发布之前自己会一遍又一遍地校对,但难免有时候会有所疏漏。“刚开始工作的三个月,我连晚上做梦都在找选题,找错别字,找病句。”周迎晨笑着说。
在内容发布后,周迎晨还忍不住两秒刷一次文章看阅读量,毕竟互联网时代,用户这种“点击”的行为,是对内容的反馈,点击量的多少,也是对内容的一种评判:哪些是读者喜欢的?哪些是他们不太感兴趣的?哪些下次要避免出现的?都是都通过点击率反应出来的。
周迎晨工作至今所编辑的内容中,有一条是阅读量最高的,那就是《紧急辟谣:今日上盘镇城山小学偷小孩事件另有蹊跷》,后台显示,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13万次。这在周迎晨看来,恰恰符合了她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坚守新闻职业的底线,让互联网带给大家更多正能量的资讯。
周迎晨坦言,如今各种“自媒体”发展踊跃,网上的资讯丰繁复杂,再加上一些网站或论坛的编辑们为抢新闻时效和抬高点击率,往往会对猎奇但又未经证实的信息推波助澜。于是,互联网成了谣言的集散地,不少人甚至个别媒体成了谣言肆虐的“帮凶”。周迎晨就坚定地认为,无论传播介质和业态如何发生变化,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并没有变,记者和编辑所应遵循的职业操守亦没有任何改变。
正如临海在线站长陈思强所言,基层新媒体讲究草跟性,贴近老百姓生活,但是也要讲党性、讲政治、讲事实,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年代里,从业者更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辅导,在工作中为事实负责,以传统媒体的严谨方式来要求自己,做好正能量的传播者,做好网民与党委政府之间的桥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舆论工作的正面引导。“新媒体拓展了媒体人的视野,延伸了新闻生产的渠道,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这就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必须谨慎地对待新媒体,对所发布的所有内容都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人为物役,滥用新媒体及其代表的话语权。”
旅游策划师:风景也可以“私人定制”
姓名:可风
年龄:36岁
说起去旅游,有人喜欢无拘无束的自助游,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有人喜欢省事的旅行团,跟着吃,跟着玩,方便又不用操心。但如果又想有不同于团队游的独特体验,又不想做攻略,希望能更加省事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私家定制”的旅游,于是这就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旅游策划师。他们为有旅游追求的人设计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和线路,并提供最好的服务支持,既有自助游的个性化体验,也有服务免除后顾之忧。
可风应该算是临海旅游界的“老员工”了,从事旅游行业已有15年的他,足迹已遍布中国除了内蒙古之外的所有省份。从一开始的导游,到现在的旅游策划师,可风在旅游行业内也经历了很多次角色转变。
说起旅游策划,可风却觉得,在临海并没有真正的“旅游策划师”,他们所从事的,大多都是在热门的旅游线路上,加上一些小的创意,基本还是在原先的产品上加以完善。“一个旅游线路其实就是一份产品,这个产品卖得成不成功包含了几个因素,一是有足够的游客量,二是安全系数高,三是保证利润空间。现在临海的旅行社大多不敢抛弃这些成熟热门的‘产品’,而去另辟蹊径寻找另外的增长点,这在我们小城市还没有足够的发展规模。”
可风告诉记者,作为旅游行业的细分领域,定制游产品从规划设计到体验消费,都是一个“非标准化”过程。这为定制游发展壮大设置了天然“路障”——想要在非标的定制游市场杀出一个未来,显然比探索了多年的传统旅游还要难啃。
目前在很多大中城市,定制旅游已经成为了很多散客和公司团队出行所选择的方式,定制旅行倡导的就是注重生活品质,发扬个性,享受人生。所以,定制游强调团队关注客人的需求本身,结合客人的兴趣爱好,为客人整合最好的旅行资源,为客人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2016年,可风接了两单定制旅游的服务,前来定制的客户是想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内一展身手的五月工坊团队。客户对旅行的要求就是:避开所有热门的旅游线路,去体验传统手工艺和自然风景结合的路线,要求住在特色民宿。
根据这个要求,可风给出了自己的推荐:温州,去苍南和瑞安,现场体验木刻活字和夹缬印染记忆,还有整村改造的创意文化村——盘云谷。这个策划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并按照可风的策划,安排了出行的线路。
这个团队一共9人,属于人数比较少的团队,作为领队和导游,可风的压力不算很大。来到盘云谷创意文化村后,他们入住了别具风格的民宿,并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让他们很惊喜的天河水库。可风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不期而遇的,这个天河水库就是我们旅行过程中的一个惊喜,它的风景可以算是我看到过最美的一个水库了。这也许就是定制游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吧。”第二天,团队又来到瑞安东源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和苍南八岱村的夹缬印染传承地,完成了这次温州手工艺探寻之旅。
2016年4月的春日,可风还为五月工坊一行17人策划了一次安徽碧山村的文化之旅。碧山村原本是徽州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保留了徽州原始的建筑特色,后期有了先锋书店注入浓郁的文艺特色,融合了乡村与文艺,充分拥有了人文情怀,成为众多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地。
两次成功的策划,让可风深刻地明白,旅行是一种态度,走得越远,心也越宽广。完美的旅行就是:心随意动。只要心态好,无论是哪里都能实现自己的完美旅行。
尽管定制游蛋糕“香味扑鼻”,但目前能大快朵颐享用者甚少。有人在不断试错、调整商业模式,有人在老老实实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资源。可风认为,这个市场终究会越来越“专业”,今后将产生一个“由会玩爱玩消费者自己下单,旅行机构帮忙实现想法”的模式,这也会是旅游策划师的一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