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0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优势 突破瓶颈 深化推进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作
张玉萍摄
  □卢树威 金洪跃

  加快培育小城市试点镇是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杜桥镇通过两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城市面貌、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品质均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首批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级生态镇等称号。

  一、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的基础及有利条件。

  (一)从区位交通看,杜桥镇紧邻台州中心城市,是温台沿海城镇群的重要节点。辖区内的医化工业园区(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 眼镜工业园区是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83省道杜桥至临海段、74省道南延相继建成,金台铁路、沿海高速、台金高速东延二期、83省道杜桥至白沙段顺利实施,沿海交通一体网络贯通,将形成南连台温、北接甬沪、西通金赣对外交通格局,杜桥镇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将日益密切。

  (二)从政策优势看,省级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平台和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杜桥镇入选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以来,享受与县(市)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经临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在财政税收、土地要素、人才支撑、行政管理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保障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从经济增长看,经过两轮培育试点,杜桥镇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超过15%、20%和20%,均高于临海全市平均。2016年杜桥镇GDP达到14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95亿元,成功列入全国重点镇。眼镜、医药、机械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上市企业从1家增加到5家,年产值上亿元企业由8家增加到35家,国家高新企业从12家增加到23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东海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7%提高至41%。

  (四)从文化脉络看,杜桥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千年盐乡、农耕文化、山海文化、眼镜文化、名人文化底蕴深厚,载体丰富。柴爿巷、庆国寺古刹、南明洞、金家井、卢家贞节牌坊等古迹被列为特色保护区块,土城、富洋等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样板,农村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镇”。杜桥中学是临海市直属中学、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乡镇高考考点。

  (五)从社会民生看,商贸、文化、金融等多样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杜桥镇常住人口达到1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1张;全镇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300元和3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倍数缩小至1.9∶1。

  (六)从生态环境看,杜桥山海秀美,临近省级风景名胜区桃渚古城,境内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坑、白岩山火山地质公园等风景, 凤凰山革命烈士陵园和松山绿道成为居民喜爱的休憩场所。“三农”工作成果显著,新农村面貌大变样,环境美丽整洁,大力发展以西兰花、白菜花、万亩无公害水稻、万亩油茶、洋平杨梅、溪口猕猴桃为主导的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年年增收的良好局面。杜桥先后荣获“省级森林城镇”“省级园林镇”称号。

  二、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面临的瓶颈。

  经过两轮培育,杜桥综合排名在全省第二轮3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中排名16,主要经济指标与省内先进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形象不够丰满,功能不够完善,软实力不够强劲,城镇化率比先进镇低10个百分点。杜桥集镇气息明显,2016年未进入全国百强镇,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一是发展要素存在制约。人才需求加大,各项事业发展亟需一大批创新人才,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用地制约加大,城市空间局促,杜桥镇可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财政压力加大,2017年起杜桥将不再享受4000万元省级小城市培育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杜桥镇财政有限与小城市发展要求提高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是城市风貌亟待改善。“三改一拆”任务艰巨,杜桥存量违建底数庞大,稳控新增违建责任重大。街道两侧脏乱差,越门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交通拥堵频发。剿灭劣V类水形势严峻,杜桥镇小微水体不合格的有800多处,占全镇小微水体40%以上,占临海不合格总量80%以上。河岸违建、工业面源、畜禽养殖问题严重。

  三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杜桥以眼镜、机械、医药三大产业为主导,但行业“低、小、散”特点突出,多以小手工作坊为主,生产、加工工艺不精,污水、废气排放严重,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无论对于城市环境、经济发展还是自生生存来讲,产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三、深化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的思路和建议。

  一要着力破解发展要素制约,再筑宜居宜业新阵地。加快人才要素集聚,进一步健全外来人口积分制管理制度,大幅提升新增落户数,通过公务员招考、公开选调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等形式,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大杜桥镇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形成优秀人才加快成长、合理流动的机制,适应小城市管理需要。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建设用地亩均GDP和农村承包耕地流转率,加快低产土地改造,开发生态观光农业。突出规划引领,继续拉开城市框架,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主城区、南工业城区块、西部区块、时尚眼镜特色小镇四大区块建设,改造提升老城区,把产业、人口和交通造成的环境承载压力向外围疏散,完成对城镇片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的转移,为其他功能的发展赢取空间。巩固财政保障,在开发自然景区,建成文化博物馆、打造产业发展基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为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二要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营造山海水城新风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写好“五水共治”文章,推进环境卫生整治。继续全面摸清剿劣底数,坚决清除河道两岸违法建筑,加快工业面源执法,推进农业面源整治,增强全民的治水意识,认真落实河长制。不断提高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使农村生活污水改造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写好“三改一拆”文章,推进城镇秩序整治。继续以“无违建乡镇”创建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抓手,打好治危拆违攻坚战,对新增的违法建筑要坚决实行“零容忍”, 逐步消化庞大的存量违法建筑基数。三是写好“风貌管控”文章,推进镇容镇貌整治。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着力打造旧城活力、北城品质、南城都市、特色景观等四个风貌区,全方位改善和提升镇容镇貌,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浙东南活力新城。

  三要精心谋划百亿攻坚项目,厚植创新发展新动能。科学的产业布局能够促进城市空间有机生长、基础设施完善、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优化。一是狠抓平台建设,筑浙江椒北平原新城。重点谋划好“五个一”工程,统筹推进一个浙江国际眼镜城、一个城市商贸综合体、一个小微眼镜创业园、一个东部物流中心、一个龙浦湖公园建设,积极引进各类新兴企业,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努力实现南工业城新的增长极。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裂变扩张的意识,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机器换人,整治、提升双管齐下,坚持“一厂一策”,加快主城区内“退二进三”,下大决心改变行业“低、小、散”现象,不断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三是优化项目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镇村和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当好“店小二”。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物流全产业链服务,用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留住本地大企业大项目,吸引在外“杜桥人”回乡创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临海新闻
   第03版:观点
   第04版:广告
发挥优势 突破瓶颈 深化推进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作
全面小康视角下经济薄弱村发展问题探究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今日临海观点03发挥优势 突破瓶颈 深化推进杜桥镇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作 2017-07-04 2 2017年07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