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后的紧急处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目前已演化出一条“POLICE”处理原则:保护(Protect)、适当负重(OptimalLoading)、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
保护(Protect)
当发生踝关节扭伤时,应立即休息,避免或减少患肢负重,尽可能将踝关节置于中立位。需要时,可以给扭伤的患者做石膏固定。绝大多数人甚至非骨科医务人员都不理解:由外伤导致骨折后,打石膏甚至做手术都很正常;但是踝关节扭伤为什么也要打上一层厚厚的石膏呢?其实,踝关节扭伤虽然不属于骨折,但韧带产生了损伤,用石膏固定制动虽然会带来短暂的痛苦和不便,但却是修复韧带较为有效、经济的做法。
根据每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也可以选择踝关节支具、护踝等制动保护措施,主要作用是固定踝关节不活动,给韧带等组织恢复提供良好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修复,还有利于消肿。如果不给予适当的固定,踝关节的反复活动会影响软组织修复,可能会带来慢性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习惯性扭伤、创伤性滑膜炎等后遗症。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医生多半也无能为力了。
当然,即便是石膏固定也不能完全排除上述情况的发生,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
适当负重(Optimal Loading)
研究发现,在踝关节扭伤后的数天内,适当进行关节活动锻炼,并给予适当的负重,可以促使踝关节扭伤更快恢复。不过,过早地负重行走,易致关节肿痛加重;而对受伤的踝关节保护过度,又会导致踝关节僵硬、活动度减少。对何时负重以及负重程度的判断,还是须找专科医生进行咨询。
冷敷(Ice)
冷敷可以刺激损伤处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达到止血、减轻肿胀和镇痛的效果。
冷敷,应敷在肿痛明显处,每次可以敷15至30分钟,每1至2小时重复一次。至于踝关节扭伤后冰敷的期限,建议在伤后24至48小时,且急性期不适宜热敷。但这绝不意味着冰敷时间越长越好,长时间的冰冷刺激会麻痹局部神经,损伤痛觉。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老人,则有可能造成冻伤。
如果家里没有常备的冰块,可以将一袋水灌在塑料袋里,放冰箱内冷冻后使用。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早期可以和冰敷结合起来,直接把冰袋绑在患处,捆绑的时候稍加用力。冰敷后,仍宜使用弹力绷带或护具、支具加压保护,踝关节应处于中立位,通过包扎实现踝关节的制动,使踝关节更加稳定。但包扎的松紧程度应该适中,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踝关节肿痛加重;过松则容易滑脱,起不到固定的作用。
抬高患肢(Elevation)
将患肢抬高,平卧时稍高于心脏水平即可。这样可以减少流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加快血液及淋巴回流,从而减少软组织内出血和损伤部位的组织液渗出,有利于减轻踝关节肿胀,促进康复。
踝关节扭伤48小时后,可以开始逐渐做轻柔的运动以及超短波、超激光等物理因子治疗,加快肿胀消退。MRI或者B超提示韧带有III度以上损伤的患者,需要预防慢性踝关节不稳。通常建议在积极康复训练和保守治疗的基础下随访3个月,再检查韧带的稳定性和关节松弛度:如果病情恢复不明显且影响正常活动、或病情反复发作,即出现慢性不稳,患者需考虑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可采用关节镜微创+小切口修补相结合的方法。多组韧带断裂,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同时断裂,或者下胫腓韧带断裂,也可采用移植肌腱重建的手术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