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曲如醉如痴的《鹊桥仙》,引出的是千年相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曾经有多少人,为之神魂颠倒,传说中一年一相会的日子,也就是七夕节。
一说到七夕,许多年轻人的脑海中立马蹦出“中国情人节”的字样。这几年来,把七月初七当成“中国情人节”,逐渐地多了起来,离七夕还有几月之遥,网上关于情人节的内容也多了起来,随便搜索一下,却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多。
那么,七夕是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呢?笔者认为:七夕与爱情无关,它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来源初探
笔者研究中国节俗文化时发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跟我国远古时期的数字崇拜有关。因此,自历法形成之后,数字相叠的日期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迈不出的一道坎,在这个日子里顶礼膜拜成了人们的共识,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俗,也就是节日。最明显的就是一月初一的春节、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同样,两个七字相叠的七月初七同样成为了传统节日之一。
“七”是个流行的神秘数字,我国流传的许多民间传说中,都跟“七”有关,如造成人类灾难的大洪水历时七天七夜、七擒孟获、竹林七贤、全真七子等等,就是后来传到我国的星期制也是七天一周。而在我国汉民族文化中,北斗七星则为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星象,从最早的甲骨文中,我们就发现了商朝时就有祭祀斗星的记载。笔者认为,因“七星”与神秘数字“七”紧紧相联,故有着数字崇拜的周朝人开始对北斗七星产生崇拜心理。在《金瓶梅》一书中,也有“逢七拜斗”的祭祀活动。
笔者认为,节日时间与节日故事的形成,应该是节日时间形成在前,而后有节日故事,所有节日故事均是依附在节日的习俗之上的。唯有七夕不同,七夕节是先有故事,而后有节日时间与习俗。
从有关史料看,牛郎织女星最早的记载是在《诗经》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到了汉朝,逐渐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轮廓。由此可见,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远比七夕拜斗的习俗来得要晚。几何时,“拜斗”的习俗成了拜牛郎织女,则已不可考。南朝宗凛的《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由此可以推测,七夕拜牛郎织女之俗当在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之后,也就是在汉朝至南北朝时期。
七夕的传统习俗
从宗凛的《荆楚岁时记》有关七夕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七夕的传统习俗是“乞巧”。 故七夕又叫“乞巧节”、“姑娘节”,以妇女为主,向牛郎与织女星乞愿和穿针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七月七日,谓‘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此记载,除乞巧外,还有祭拜牛郎织女,同时写出了祭拜时的具体情景。
关于乞巧的内容及形式,五花八门,这里不再展开,而在过去的江南地区,有村姑相邀到河边溪旁洗头的习俗。而在我们台州,此夜除乞巧外,还有“接牛眼泪”、望星斗、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等。温岭的七月初七,则为“小人节”,颇具特色。
另据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爷的生日,这一天,有祭拜魁星的习俗。魁星,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旧时读书人认为魁星掌管文运之神,金榜题名须有魁星暗中相助,故选其生日加以祭拜。其实,魁星即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故笔者认为,其俗应该脱胎于“拜斗”,而从这一习俗,更使笔者坚信自己的推测:七夕之俗源自我国古老的数字崇拜。
七夕与中国情人节无关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七夕的传统节俗,从一开始,就找不到爱情两个字,笔者认为:此日在传统节俗中,跟爱情无关。如把这一天定为“中国情人节”,缺少文化内涵。
为什么把七夕说成是“中国情人节”,是谁先提倡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的?我找不到答案,查百度只发现一条线索:“1993年,当时文化部门的一位领导提出:何不搞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为什么不把这一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省得小青年去过外国的情人节。”再想具体深入了解,却找不到了。
可以确定,“七夕·中国情人节”是一个新造的节日,其因似乎是“外国有个情人节,我们也得有一下”。于是,许多不懂得“七夕”内涵的年轻人便误以为“牛郎织女”相会的确很浪漫,也就争相相学,至于情人节要怎样过,有什么的文化内涵,很少人去深究。
退一步,即使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象征年轻人姻缘美好,但我总觉可笑。试问,牛郎织女的最终结果是怎样?还不是被拆散,就算最后的抗争取得胜利,也不过是隔河相望,永远不能团聚,只能是一年一度的相会,难道我们祝福的是天下有情人终于离异,或是一年难得一见?
节日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如果仅仅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就要硬弄一个自己的情人节,我想根本没必要。如果年轻人都喜欢,庆祝的人多了,成了节日,形成一个“中国情人节”,倒也无所谓,但不能把传统节日的内涵强加与其间。
民俗学家万建中教授在《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一书中指出:“汉族某些地方尤忌七月七日婚娶,反映了人们夫妻要长相伴随的心理,而不要像牛郎织女那样长期分离,只有在七月七日那一天相会。”可惜的是,万教授没有说明“汉族某些地方”是什么地方,但一点可以肯定,七月七日并不被民间的夫妻和情人看好。而把七月初七看作“中国的情人节”,是要被牛郎织女笑话的。
民俗学家刘宗迪认为,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与爱情无关;现在将其弄成“中国情人节”,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当然,造一个“节日”也可以,但不要硬造,更不要认为七夕在过去就是“情人节”。我想,如果硬要在“中国情人节”中寻找传统元素的话,那么,把“元宵节”或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看作“情人节”更为妥切,其情人的内涵也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