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驴得水》确实是院线电影的异数。我知道这部片是一部话剧改编,但这改编得也太明显了点。无处不在的话剧腔,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几个人和几间房间内,以对话的形式完成一部影片。
所幸,这部片本来就有点实验电影的味道在。荒诞中的正经,喜剧中的悲剧,讽刺意味浓厚,但从一开始,四个乡村老师谎报一头驴为一名老师骗空饷这一设定,就能感觉出这是一种极为高级的喜剧表达方式。
放荡中透着些许纯真的女老师张一曼,脑子一根筋的铁男,有点贪财又爱慕一曼的裴魁山,还有像父亲一般慈祥又威严的校长。在一个房间里的四个主角间的一次对话,很快就勾勒出四个性格迥异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再加上有点耿直有点纯真的校长女儿,显然这个偏僻乡村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这是话剧特有的魅力,而这里在大银幕上被放大了。
一开始,片子给我的感觉颇为惊喜,因为这样的喜剧表达方式,真的不多见。差不多只在姜文的《鬼子来了》以及《让子弹飞》里,依稀相遇过。
随着教育部的“钦差”到来,调查他们虚构用来吃空饷的“吕得水老师”开始,影片进入第二阶段。
为了圆谎,要撒好多的谎来掩盖,本是一件很经典的戏剧冲突。影片第二阶段将这种冲突而带来的喜剧效果、讽刺效果都展示地很好。铜匠莫名卷入,让事情变得更加有趣而复杂。他扮演的吕老师,漏洞百出,着实让人替银幕上的主角捏了把汗。但教育部的人在最后居然信以为真,甚至让吕老师成为乡村教师的样本,主角们不仅逃过一劫,反而获得每月3万元的奖励经费,一派欢欣鼓舞。影片在这里有了反讽意味明显的第一个高潮。
到这里,顺利过渡到第三个阶段。
在第三阶段开始,有了一个180度的转折,他们的谎言迎来了第二次更为重大的考验。美国来的经费捐赠者,亲自来视察“吕得水”老师,之前侥幸逃脱的方法不顶用了。而假扮老师的铜匠爱慕一曼而不得,心里有变,铜匠的泼妇老婆来搅乱,和美国捐赠者的到来冲在一起,形成更为巨大的戏剧冲突,影片掀起第二个高潮。
可惜,这部片的野心太大,在最后的一段,把喜剧生生掰成悲剧,而且让你心里各种膈应,各种不痛快。
有人说,喜剧有四种方式,一种是动作喜剧,一种是语言喜剧,一种是情境喜剧,一种是观念喜剧。这部片本来作为动作喜剧和语言喜剧,已经合格了,甚至优秀了。但是它想做到最后一点,就是把人物放在一个荒诞的设定和情境之下,用戏剧冲突来突显喜剧元素,有可能剧中人越是痛苦,观众笑得越开心。这种由喜剧入悲的表达,在以前卓别林的喜剧中,有着最经典的表达。但很遗憾,《驴得水》在这里表达的有点过火了,深度不够,转折生硬。于是到最后,升华到观念喜剧的关键一步中,走得相当错乱。
铜匠和裴魁山爱慕一曼不成,心疼她的校长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一起联合逼疯了她。
一往无前的勇者铁男,成为一个最懦弱的人。
曾经有着巨大教育梦想的校长,成为刽子手。
片子仅剩的美好,校长女儿最后放弃原则,帮忙做戏。
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最后悲剧收场。
从表面上看,影片独具趣味而不乏深刻。但能够看出新人导演在这里的急躁,想表达太多东西,反而在人物塑造上,出现了过于概念化的毛病,人物性格的发展与转折,太过生硬,变得可信度极低。
对于《驴得水》这样的片子,我们敬佩与它的大胆,欣赏它敢于挑战深度喜剧。同时,我们很遗憾,毕竟真实、真切的人生选择和感情,才是产生悲剧的力量。这部片子在最后,并没有做到。
不过终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的片子,这样的尝试,我们应当举双手欢迎,毕竟它在深度喜剧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