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方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家里,和老人说的是方言;和孩子说的是普通话。日常生活,走进老年群体,听到的多是方言;走进学生群体,听到的则是普通话。这些现象,不仅从侧面反映出我们方言弱化的趋势,更从年龄层面反映出方言使用者断层的现状。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说方言,导致不少老人和小孩交流时,只能顺着他们被动地说起了“彩色”普通话,从而让孩子失去了接触方言的语境。
乡音,是一种特殊的地方文化,它土生土长,因着一方山水,天长地久蕴结成一种乡里乡情。记得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在陌生的城市,一听说对方是临海人,彼此交流马上从普通话模式切换成方言模式,乡音一下子拉近了双方心与心的距离,那是生长于同一个地方的人群特有的一种归属感与亲切感。可是如今我们的孩子却离它越来越远,许多人听得懂,但不会说;也有不少慢慢地连听懂也困难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眼下,我市各地纷纷成立乡贤会,从家乡走出去的人,不管天南海北,始终情系家乡,那乡音是大家对故乡共同的依恋感,包含着浓浓的乡愁。试想,若没有了乡音,那份乡情是不是平淡了许多?
现代社会,普通话的发展加速了区域间的无障碍交流,慢慢成为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留一方天地给方言。学习语言,普通话与方言同时教育,并不矛盾。在校园里可以开设一些方言课,在家里可以用方言和孩子交流,教授孩子地方文化知识,培育孩子更多家乡情结。值得欣慰的是,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了行动:为小学生编撰了《家乡临海》的书籍,开展临海方言文化巡讲活动等,普及地方文化,重拾乡音。“至少我们这一代人要力所能及地传承好它、保护好它。”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民间灯谜传承人李忠芳老师的话也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