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如此深爱的第二故乡?我会用我全部的青春和力量,我愿用我所有的时间和心血,来回报培育我成长的临海……”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临海人涌入我市。就业、创业,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他们是城市的新血液,为我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激情与实干,理解与支持,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李泽国:
同沐阳光下,共享一片天
走进校门,操场上近千名列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生们正专注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穿着校服佩带着红领巾,透露着最本真的美丽心灵。这个坐落于古城街道钱暄路272号的学校便是临海市广泽学校,前身是我市新临海人子弟学校,校长是新临海人李泽国,老家在安徽省寿县。
2005年前,还是某企业业务员的李泽国,时常往返于杭州与台州。工作之余结识了前来台州务工的朋友,也让他了解到,他们的孩子面临着就学的困难。如何让外来务工子女也能享受到当地孩子所拥有的同等教育资源?李泽国萌发了一个想法:创办一所属于新临海人子弟自己的学校。
2005年9月1日,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不到一年,李泽国便遇到了资金周转问题。办校之初的十几万资金所剩无几,只能靠四处借钱勉强维持学校运作。“那时候,李校长不仅向亲戚朋友借钱,还向来学校工作的教职工借钱。所幸,有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帮扶。”该校洪艳老师说。随后,记者在一本记录册里,看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的社会各界捐赠情况:台州市“九三”学社捐建小型图书馆,回浦、市外国语学校捐赠学生课桌椅和食堂餐桌,回浦中学赠送5台电脑,古城街道总工会赠送校服420套、电脑2台、电子琴2架、书籍600本和一批运动器具……同时,李泽国还寻求企业赞助,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配齐了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和音乐、美术教室等。“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学生见到电脑时欢呼雀跃的场景。当时,这个大家办公必备的设备,在孩子们的眼中还是个新鲜事物。”李泽国说。此外,各公立学校还与广泽学校进行了帮扶结对,教师们一同探讨教学,学生可享受公立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繁忙而疏忽孩子们的照顾,所以我们除了教学以外,也肩负起他们的家庭教育。”在广泽,有许多来自“多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孤儿。由于家庭的特殊性,每次家长会都只有半数家长到场,李泽国便带头组织家访,为他们排忧解难。
“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泽国这家长式教育的背后是他全身心地付出。他将学校当作家,吃住都在这里,也正因为“爱这些孩子”,他也将办学变成了办慈善。
一次,一名五年级女生突发癫痫瘫倒在地,四肢抽搐、口角流涎,还要咬自己的舌头。李泽国见情况危急,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手指放入学生口中,随后拨打急救电话将学生送往医院。一路上,李泽国从未收手,直到入院治疗。今年10月,三年级学生罗强友因突发高烧不退,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并转院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在李泽国的组织下,该校全体师生以现场募捐及网上筹资等方式为他捐款。这些家境拮据的孩子们,纷纷拿出零花钱、午饭钱帮助小罗,让他一家感动不已。此外,为了改善贫困家庭的学费负担,李泽国实行“贫困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并联合国网台州供电公司、永强集团等单位,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除了关注课本知识外,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李泽国介绍,除了每星期的社团、兴趣班外,老师会对在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重点培养,这些特长生也在市级各项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学校也会尽最大努力将成绩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回浦、临海中学等校就读,给他们更好的学习平台。前几年,我们推荐入回浦中学就读的一名特长生今年考上了武汉大学。”李泽国说着,欣慰地露出笑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雨露恩泽静,待花开有时。如今,学校已走过了12个年头,在校生已叠加招生近两万名,有效解决了在我市各类大小企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为我市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艳新:
向技术之巅登攀的人
生命没有负重,人生就没有价值,没有快乐。1999年,偏爱挑战性工作的刘艳新毅然辞掉高中化学老师的工作,从家乡江西省吉安县来浙江寻找新工作。因被伟星的珠光浆项目吸引从而加盟伟星,负责公司技术研发及项目管理工作。
把握企业转型升级机遇,刘艳新大胆革新,技术队伍显雏形。“当时的生产工艺只有配方卡,没有作业指导书和流程规范,操作难以规范,技术也难以传承。”面对经验为王的传统操作模式,2004年,刘艳新带领团队共同编写各项工序的操作规范及作业指导书。技术科也在他的引导下,突破以老工艺维护为主的常规工作模式,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增加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转变了技术研发“只做大项目,产品性工艺无人研究”的窘境。园区也找到适合自身转型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包括对人、项目、资产、会议的管理以及后期的评估。
行业内的规模之争,必然要以提效率、降成本作为保障,而对手之间的品质之战,也必然要以技术进步作为依托,技术研发责无旁贷。2012年4月,园区对技术线进行了整合,用五个统一搭建技术中心,用“1+1+N”的项目组方式展开行动,允许争论,鼓励天才表现。作为核心领导,刘艳新在激发团队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发挥公司内部国家实验室及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并与全国各大高校开展合作。以项目运作为突破口,聚焦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动化改造,将技术创新管理与项目、专利相结合转变成知识产权,实现授权专利112项,发明专利74项。其中,自动测配色技术实现客户来样电脑系统自动配色;自动验扣机通过智能相机技术实现单枚纽扣翻转验扣速度达每秒10粒,效率提升100%;超声波自动切断技术实现注塑产品脱模全自动……系列自动化项目为公司节约巨额开支的同时,减少用工一半以上,也缓解了招工难的压力。
紧跟着技术创新而来的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每年递增的设备折旧费,刘艳新力求“变废为宝”,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途径。如激光卧式自动化技术,项目组将公司现有几近报废的制扣机进行了改造,运用CCD影像设备与机械手,让旧机器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先进功能的“新设备”,在实现上下料、镭射刻字全过程自动的同时兼具超强防震功能,实现纽扣定位零误差,解决共振、重影的技术难题,节省约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每年节约成本百万余元。
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和纽扣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状,刘艳新带领技术、开发、现场三方,搭建三方联动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宗旨,形成了“思想、目标、行动”三统一的原则,有效地调动了研发、生产的积极性,突破了有工艺没产品、有订单没效益、有品质没价格的壁垒,进一步打造纽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兼顾“工艺、产品、品质、附加值”的运行模式逐步成熟,产品开发也朝着生态环保、轻薄、时尚、运动、功能性方向发展。如手感漆扣,一项具有肌肤感、弹性的表面处理技术;陶瓷扣,一项瓷器釉层表面处理技术;超强不易碎扣深受高端服饰品牌的喜爱;具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扣受到国内外少儿服饰公司的关注……
技术创新任重而道远,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脚踏实地,不在于一日千里,而在于坚持不懈。机遇让刘艳新找到了个人兴趣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并通过潜心学习、不断追求,使自身价值显现,伯乐也自然出现。刘艳新很庆幸遇到许多伯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不忘反观自己,挑战自己,以伯乐的眼光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谢益平:
脚踩大地,仰望蓝天
河头镇百步村道岙距离市区约28公里,这里三面环山,三支溪坑水汇聚于此,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展现在眼前。这个农场的主人是新临海人谢益平,老家在宁波市鄞州区。
2007年,谢益平因原公司工作需要来到临海。期间,经朋友介绍萌发创业念头,于2008年5月,与百步村签订了长达40年的租赁合同,开启了新农人的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那时的承包地,断水又断电,更别提通信上网了。”谢益平走部门、筹资金,终于布置好基础设施,但当他着手种植果树时,新的难题又出现。“这山坳环境虽好,但土质差,全是土和石头。”一位农业专家告诉他,“这里果树难种,果树的成长期要比其他地方多1年以上,但种出来的水果品质较佳。”谢益平抓住了这个机遇,将土质进行改良,随后从宁波引进一批白枇杷树,又从四川引进新品种红心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3年的努力,40多亩果树成林,实现一年两季水果的采摘,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但好景不长,“半路出家”不免让他在这枇杷上栽了一个大跟头。2015年,毅然决定将3000株枇杷树全部挖掉,并借红心猕猴桃火爆的销售劲头,将全部土地的6/7用作猕猴桃种植,道岙湾红心猕猴桃采摘基地建立。
市场对品质多番挑剔,而谢益平的红心猕猴桃禁得住市场的考量,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市场上一般的红心猕猴桃糖分在16度左右,我的能达20度。”据他介绍,让猕猴桃从开花到采收,留足150天是他采收猕猴桃的基本准则。若提早采摘,果肉的颜色便没这么红,中间果肉的口感会有点硬,糖分也没这么高。“成熟的猕猴桃固形物含量将达到6%以上,这时,它的糖度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种出高品质的红心猕猴桃与他平日的管理自然分不开,种植中的重难点也被他一一克服。“猕猴桃杀菌工作必须在开花结束后的幼果期与中果期间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后期客户买到的果子回家放置久了也不会烂。”此外,每当开花时节,谢益平要用毛笔蘸点花粉对雌花一一授粉,才能保证授粉率,工作量极大。
近年来,采摘游深受到市民欢迎,谢益平便在他的猕猴桃基地里逐步建设了一些配套设施。“钓鱼、休闲、烧烤,上午来,下午回,客人们可以在这里玩上一整天,回去的时候带走几箱礼品装的猕猴桃送给亲朋好友分享。” 如今,他也将土地的边边角角开垦出来供大家承包种植瓜果蔬菜,让大家享受从种植到丰产的全过程农作体验。半山腰上也新种了一圈桃树,待明年桃花盛开时,一个红绿相间的世外桃园即将给顾客们带来新的惊喜。
(下转周刊第2版) (上接周刊第1版)
戴志庭:
新临海人的及时雨
新临海人戴志庭,现任古城街道流管所流动人口专管队队长。老家在湖南娄底,1992年来到临海工作,1994年至今在古城街道流管所工作。在这26年里,戴志庭将自己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服务社会中,也在临海留下了一幕幕舍己救人的英雄画面与老娘舅式民事协调的感人场景。
“只要看到别人有困难,我都会不自觉地去帮助。”老戴这爱管闲事的“毛病”是与生俱来的,在他看来,袖手旁观实在憋屈。飞车追劫匪,这电视里才出现的惊险一幕便是他早年来临海干的一件漂亮事儿。
一个寒冷的冬夜,老戴下班骑车回家,路经塘泥头路与人民路的交叉路口。一年青年骑车从他身边一闪而过,本以为是高中生下课飙车回家,谁曾想,他瞄准前方一中年妇女身上的背包驶去,眨眼间消失在该妇女眼前。说时迟那时快,老戴已上演了这场英雄救美,全速冲刺追赶抢包贼。在激烈的十多分钟里,抢包贼因体力不支外加惊慌失措,摔倒在巾山小区的路上,老戴立即上去将其治服,背包物归原主。时隔20多年,记者在老戴褶旧的日记本里看到了这惊险的一幕,那位妇女心底里的无名英雄至今才被公示。
“因为经历了初来乍到时的迷茫与无助,所以才想要更多地去帮助新临海人,因为感同身受。”作为资深新临海人,老戴普通话凑活,但临海方言了得,协调起民事纠纷,双语互用一套一套地。
2014年银泰城建设时,外来务工人员的劳资纠纷不断,到年底时数量更是剧增,一个月经老戴调解的便有十余起。一次,安徽籍打工小伙儿在切钢管时,因钢管未放稳倒塌撞破了头,他临时找不到外包装饰公司老板索赔,便问老乡借来14000元垫付医药费。但因后期费用接济不上,无奈联合了一群朋友找到了老板,对其进行威胁。这老板也是硬骨头,一口咬定是小伙子自己不小心导致重伤,不予赔偿,在走投无路时,小伙儿找到了老戴。面对双方的各抒己见,老戴采取“法、情、理”相融,对受害者讲实情,对行为人讲法律,在遵循法大于情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协调。最终该纠纷事件以外包公司赔偿小伙儿26800元和解。而就在记者来采访的当日,老戴也成功调解了一起工伤纠纷。江西籍外来务工人员姚某在雇主家安装防盗窗时不慎摔落受伤,但雇主何某迟迟不肯支付医药费用。老戴获悉后立即联系调解,何某当即赔偿姚某医药费15000元。
如今他的好人好事已经数不胜数,这不仅是他工作的责任,更已成为了他的习惯。或许正因为他的好人缘与他“爱管闲事”的劲儿,老戴已成了周围群众心中重量级的调解员,累计成功调解纠纷三百余起,无形中也为流管所的工作甚至是公安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此外,老戴的宣传、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流动人口“积分”卡申领及新居民联谊会等工作均得到了周边人的认可。以流管流,赤诚为民,老戴成为古城街道乃至全市新临海人的及时雨。
“别嫌我,像小刺猬满身尖刺,表皮凹凸不平,没有华丽外表;别嫌我,性格倔强永不言弃,随地扎根笑风雨,严寒酷热不在乎;也请你别远离我,慢慢地靠近我。其实我要求并不高,只要你肯施舍,一点沙土,一滴水珠,一缕阳光,我也有美丽的花季,开出娇艳动人的花……”就像老戴所写的诗句一样,他坚韧不拔、乐观面对生活。同在异乡为异客,他以平和化解矛盾,以友善搭建生活平台,用感恩去回报社会,用真心去温暖身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