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青溪十里山,半城山水半城园”,说的就是临海这座山水小城。除了依青山之高博,承碧水之盈润,临海还有一处宝地——三江国家湿地公园,它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湿地公园,这真是大自然恩赐给临海人民的又一块宝地。虽说是在乍寒的初冬,还下着雨,却依然抵挡不住我们慕名而来的脚步……
我们开车20分钟左右,就从临海市区赶到了永丰镇灵江上游的 石鼓大桥。城市的喧嚣纷扰,很快在桥头的道路拐弯处便消散了。只见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通向未知的远方,道路两旁的芦苇半青半黄,与笔直的杉树层次分明,不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它们披着雨雾蒙蒙形成的白纱,显得那么自然飘逸,青山便在半遮半掩的朦胧中,更显妩媚动人……我们一行人都在心中窃喜:来对地方了!
驱车直行,没过几分钟就到了一个叫“三江村”的村落。依水而居,是人类生息的必选条件,而三江村的祖先竟选择在灵江、永安溪、始丰溪的“三江汇合处”安家,不仅一口可品“三江水”的滋味,还能一眼即观三条河的景观,实属睿智之举。都说“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这句诗形象地告诉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一切源于潮水的自然涨落。我们在三江村的村头泊好车,就迫不及待地要去领略三江湿地公园的风景了。
大家漫步在狭长的水泥栈道上,环顾四周,枯黄的芦苇和或绿或红的树木高低错落,色彩斑斓,它们自然生长着,在初冬的蒙蒙细雨中,凸显着野外特有的自然风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大片的芦苇,“草木一秋”,便是芦苇的一生,它们枯黄在这片天然的湿地,有谁还曾记得它们在青葱茂盛时,曾映着夕阳和“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风姿呢?
冬季虽是肃冷,又高又直的树木的叶子几乎落尽,只剩光秃秃的树干还依然参天。可让人心头一热的是,这些树都种在湿漉漉的泥土里,枯枝败叶下面,却覆盖着一大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也许下面还有鱼吧”,我不禁痴痴地想。毕竟湿地是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在这块总面积达4.81平方公里的公园里,生活着885个生物物种,充满了野生自然的气息。虽然今天什么动物也没看到,但可以想像它们在温暖的家园里过冬,恬静地栖息着……一种神秘感弥漫在我们四周,静悄悄的。
在栈道上走了几十分钟,我们走到了灵江岸边的一处观景台,面部朝西,向“三江汇合处”眺望,“三江”似一幅苍茫浑厚,墨彩交融的山水画,又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丫”字,左边源于仙居的永安溪,右边来自天台的始丰溪,中间是重重的一笔,便是将两泓水汇成了台州的母亲河——灵江。此时潮水未涨,“三江”的汇集处,裸露着最原始的面貌:底部是浑浊的,尔后,是层层潮水留下的痕迹,从常年经潮水浸泡而变成光滑细泥的滩涂,再到长满野草、芦苇、树木的湿地……一种沧桑厚重感,在冬季让人感觉尤为强烈。
“三江”美,最美是灵江。千百年来,灵江是台州的母亲河,灵江的江面,从原台州烧碱厂到三江村,水势平稳,河床宽阔,据说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长船、白帆、纤夫交织而成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而今沧海桑田,却成就了这片湿地,在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有一段长6公里,宽250米的灵江水面,它不仅给这个公园带来了潮水,还带来了无限生机。灵江两岸,随着潮水浸泡和洪水的无情袭击,河岸变得弯弯曲曲,时而凸现,时而凹进,随着时间推移,凸现部位形成了大片滩涂、湿地。为了保护滩涂湿地,政府根据各地土质特点,栽上各种竹木,如柳树、樟树、水杉、水竹、金竹、松树、杨树……目前,灵江两岸的湿地,已经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成为百鸟的栖息地。
有情的人们早就意识到,湿地公园,贵在湿地,它不但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湿地与森林、海洋一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大自然恩赐给临海人民的宝地,凡是有情人都来保护“三江”,珍惜湿地吧!我想,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这块宝地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生态价值,同时我们也能在此领略到“西塞飞白鹭”,“流水映夕阳”的美丽风光,享受清新纯美的自然风景。这难道不也是大自然对有情人的一种回报与厚爱吗?

